研究院概况

研究院概况

 
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简介
[发布日期:2012-03-27]   来源:赤峰学院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网站
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简介
 
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它直接挂靠赤峰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山诸文化和契丹辽文化。赤峰学院的红山诸文化与契丹辽文化研究已经形成学校内部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品牌建设学科,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好的影响。
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的起步,始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当时,原赤峰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历史专业,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红山诸文化、契丹辽文化的科学研究工作。以19901010成立的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为标志,初步形成人员整合、机制合理的学科发展态势。其间,逐渐发表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研究成果,譬如:张乃仁、田广林、王惠德:《辽海奇观——辽河流域古代文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田广林:《契丹礼俗考论》《契丹货币经济史》(均为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版),任爱君:《契丹四楼源流说》(《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契丹史实揭要》(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版)《辽代的契丹本土风貌》(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王惠德:《夏家店下层石城研究》(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张国强:《贡桑诺尔布与赤峰近代化》(国家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标志着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已经形成科学性、规范性的发展趋势。
自2004年赤峰学院成立后,将以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专门史学科,升格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并予以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2007年,专门史学科评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培育学科,使以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专门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走上新的台阶。2008年,经过严格的申报工作和认真的评审程序,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方向又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确定为全区内首批七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这些荣誉与成绩的获得,都应该归功于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关怀,归功于赤峰市委市政府历年予以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各级领导的共同支持!
 
 
 
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山诸文化和契丹辽文化。

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常务副主任:任爱君教授
 
 
 
基地下设办公室及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红山文化研究室(与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同属一个机构)、契丹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资源保护与规划开发研究室、中国兴隆洼文化研究室、世界古代文明研究室等机构。现拥有办公面积730余平方米,各级各类文物40200件,各类图书1万余册、学术期刊30余种(2000余册)。
  
 
 
基地建立之初,确定的重大系列研究课题为:“西辽河流域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研究”,分设子课题为:“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西辽河流域古代科技文明”、“全新世大暖期西辽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及红山文化社会形态研究”、“西辽河流域考古时代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蒙古高原东南边缘畜牧经济起源与演变研究”、“契丹考古学文化编年”、“契丹部族文化通史”等七项。

基地现有专兼职人员:

本基地与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巴林左旗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

赤峰学院专职人员:
           李春林教授 于建设教授  德力格尔教授  席永杰教授  任爱君教授  宝音初古拉教授
           徐子峰教授  王惠德教授  张国强教授  杨福瑞教授  孙永刚讲师  李月新讲师 
            康建国讲师
 
研究基地部分专职人员工作照:
 

外聘兼职人员:
            刘凤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研究中心)
               塔 拉(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
               何天明(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陈永志(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刘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郭大顺(辽宁省文化厅)
              邓 聪(香港中文大学艺术考古研究中心)
              马丁·琼斯(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
              傅罗文(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系)
              刘铁志(赤峰学院生命科学系)
                      
曹建恩(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