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精品课程—《口腔修复学》
时间:2020-09-10
课程负责人:王艳华
教学团队成员:哈斯达来 刘静 弓二海 林楠 刘翠娟 赵天姿 杜炜 青格勒
一、课程介绍
《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本科医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本课程教学强调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教学中贯彻专业培养目标,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基于网络课程资源和智慧化教育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性学习需求,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牙体缺损或畸形的修复治疗、牙列缺损的修复治疗、牙列缺失的修复等治疗,能对各类畸形与缺损作出诊断、合理的设计,并具有一定的修复体制作技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较高人文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建设发展历程
口腔修复学教研室成立于2004年,是在原赤峰卫校口腔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006年底开始课程改革之路,2008年《口腔修复学》课程被评为赤峰学院精品课程,同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在此后长期的教学中,该课程始终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创立并完善了符合课程特点“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病例分析相结合、专题讲座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说课试讲与观摩活动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包括各种幻灯片、图片、模型等教具,教学录像等现有的教学资源,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2019年在教学中基于网络课程资源和智慧化教育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本课程涉及口腔各科知识(解剖、牙体、牙周),病情复杂交叉性强(牙体缺损、牙体缺失、颞颌关节病、种植、牙周、赝复)。学生较难在短期内熟练各项修复操作,并掌握修复设计原则。为解决以上重点与难点,并引导学生对临床的兴趣,在课程教学中贯彻以下几点:
1.教材体系:主编和参编各类国家规划教材、辅导教材,建立视听教材资源库,形成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整体化教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泛雅平台加强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疑问,增加师生交流。应用国际上先进的仿头模实验系统及口腔修复牙体预备评价系统,加强学生临床前的实践操作能力,利用其先进性及实用性培养学生临床修复技能。
3.教学手法:理论课中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包括多媒体幻灯片、录像、动画及像片、投影、实物教具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型。实验室教学中引进并使用最新的修复体教学模型、材料、实验仪器及教学设备。通过在各自操作台上的分机调用此系统资源,学生还可以进行自我练习及考核。实验部分评价方式试行过程化与终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初建网络课程、阶段测验试题集、实践基本技能图片及视频资源。
三、解决重点问题
1.为了适应口腔修复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借助线上课程,录制教学视频,感悟教学中的临床案例,以及可复性的教学实景,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建立和逐步完善视频课程。课程讲授视频和配套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尽量能覆盖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
2.充分利用外校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立起与供课方主讲教师团队的协同工作交流机制,能得到供课方有效的教学指导、教学支持及资源更新等服务。
3.完善现有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4.为了客观评判学生口腔修复学的操作技能掌握状况,拟构建和试用实验室操作和评分软件系统;
5.针对培养临床住院医师及职业医师考试的目的,将完善教学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