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设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学科教法4个教研室,有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三个本科专业,有文物、博物馆、教育(学科教学历史)三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4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硕士学位教师21人,高级职称、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65%以上。持续建设材料分析与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修复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遥感考古实验室、纸质文物修复实验室。建设有内蒙古考古陶瓷标本库,收藏自先秦旧石器至清末的陶瓷标本以及自治区境内长城沿线遗址所见不同时期建筑构件等一万余片/件。博物馆馆藏教学文物204件/套文物,资料室藏图书资料3万余册。助力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和学科能力提升,本硕学生参加“七校论坛”“赤峰考古论坛”“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等,荣获多项奖励。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历史文化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初具规模。2007年专门史学科获评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2010年历史学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2022年历史学、考古学专业入选自治区一流专业,2021、2022、2023年文物与博物馆学科入选自治区提质培育学科。2024、2025年文物、博物馆入选自治区级提质培育学科。
2008年获批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红山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契丹辽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先后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产业创新人才团队。2019年红山文化研究基地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0年中华早期文明研究创新平台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创新平台。2021年,红山文化与中华早期文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入选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红山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获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宣传部、民委、教育厅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2021年底,与自治区文物局联合共建“革命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育人协同创新中心”。2025年与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建立赤峰市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校地合作试点单位。
历史文化学院先后有多名教师获得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坛新秀、“草原英才”、“草原英才”青年创新人才一层次、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一层次人选、内蒙古教育厅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领军人才等。现有全国研究生教育监测评估专家1名、教育部文物保护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名多次获得自治区高校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自治区教育系统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
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先后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自治区级以上科研立项项目30余项,主动与地方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横向合作项目达10余项,先后积累各类科研基金数百万元。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近年来学院秉持突出特色、抓住内涵,高质量谋发展,在完善学科布局的基础上,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先秦考古、北方民族考古、科技考古、契丹学、北方民族史)持续发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地域历史文化优势,着力打造赤峰地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通过不断凝练新的学术方向,打造新的学术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