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文物数字化与修复技艺微专业招生简章

来源:发布时间:2025-09-08

特色优势:

核心特色在于“科技赋能传统”,将数字技术与手工修复技艺深度融合,培养既懂文物保护原理、又掌握前沿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1.跨学科融合,技能复合

课程体系覆盖文物保护理论(考古学、材料学)、数字技术(3D扫描、建模、VR/AR)和传统修复技艺(陶瓷器、金属器等)。学生既能够使用数字软件建立文物的高精度三维模型,也能够运用传统技艺对文物进行物理修复,培养“数字建档”与“实体修复”的应用能力。

2.科技驱动,前沿性强

以解决实际文物保护难题为导向,运用当前行业内的主流与新兴技术,利用VR技术重现文物的历史场景,课程内容与考古文博机构的实际工作流程紧密对接,强调技术的实用性。

3.实践导向,成果可视

强调“在做中学”,通过提供文物修复与数字化实践机会,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果不仅是修复好的实物,还可以是永久保存、便于研究和展示的数字化档案、虚拟修复方案等,成果形式丰富,应用场景广泛,如线上展览、学术研究等。

课程体系: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1

文物保护学概论

32

2

2025年秋季

2

修复材料科学

32

2

2025年秋季

3

文物修复技术

48

2

2025年秋季

4

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

48

2

2026年春季

5

修复项目实践

128

4

2026年春季

学制: 一学年

学费:按赤峰学院官网规定

证书:完成全部课程且成绩全部合格,颁发赤峰学院“文物数字化及修复技艺”微专业结业证书。

教学亮点:

1.前沿科技与传统技艺的深度融合

打破“传统修复”与“数字技术”的壁垒,让学生同时掌握“动手”和“动脑”两种能力。学生既学习使用手术刀、毛笔、化学试剂等进行物理修复,也学习使用3D扫描仪、无人机、多光谱成像系统等数字设备。

2.跨学科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训练

课程内容融合了考古学、历史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学生用历史艺术知识判断其价值与原貌,用化学材料知识分析病害原因并选择修复材料,用计算机知识处理数字化数据。这种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3.课程个性化设计与项目制培养

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及学习需求,实行个性化培养。以真实文物修复项目(如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为载体,融合材料检测、方案设计、修复实施全流程训练;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搭建文物病害模拟、修复过程推演等数字化教学场景。

招生对象:

赤峰学院2023级、2024级在校本科生

注:优先面向历史学类、理学、工学等专业学生。主修专业已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在 2.0 及以上,无记过及以上重大违纪处罚,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报名时间与联系方式:

报名时间:根据学校统一安排

招生人数:由培养单位根据报名情况择优录取,20人以上开班。

联系人:马老师

联系方式:0476-8300302,18947463444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