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学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自觉担当文化建设使命,守正创新、自强不息。2024年7月下旬,历史文化学院赴赤峰市敖汉旗开展了“沿华夏第一村,寻史前文化迹”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化自信。
敖汉旗是华夏第一村,龙祖玉源地。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被誉为考古界文博数项文物考古之最,"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本团队将前往敖汉史前文化博物馆、敖汉小米博物馆、马场梁等地,探访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等史前考古学文化。
在此次活动中,师生一行首先来到了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大梁考古工地。历史文化学院的三下乡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大梁考古工地进行实践考察,先后参观了“文明之光——敖汉史前考古成果图片展”、西大梁考古发掘现场,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了西辽河流域早期文明,进一步坚定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随后,学生们深入西大梁遗址,该遗址距今约4000到3500年,西大梁遗址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旱作农业系统鼎盛期,以发达的旱作农业经济为基础,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早期青铜时代一支强势的考古学文化。通过实地考察和挖掘,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考古知识,对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类型、分期、年代、聚落形态特征与演变、生业经济、手工业发展水平、祭祀信仰体系、与中原地区夏商文化关系研究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还亲身体验了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接下来,师生来到敖汉小米博物馆。敖汉小米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敖汉小米”的展示窗口。敖汉小米博物馆内陈列着约8000年前出土的碳化粟以及石铲、石耜、石镰等农具文物。这些珍贵的展品不仅展示了小米作为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的历史,也反映了当地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同时敖汉小米博物馆展示和利用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体现了当地对史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参观,学生们对我国农业史和农耕文化以及文物的保护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最后,师生一行在城子山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城子山遗址是青铜时代的重要祭祀中心,距今已有4000至3500年的历史,这里发现了多个大型祭祀遗址点,其中一号地点保存最为完好,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城子山遗址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祭坛数量最多的祭祀遗址。学生们在实践考察中,不仅对城子山遗址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深刻体会到保护文化、弘扬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让学生更加了解敖汉旗史前文化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内涵,更直观而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他们意识到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文化的传承之责。同时,学生们用实际行动为敖汉旗的教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为敖汉旗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历史文化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未来,历史文化学院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践行保护文物、传承中华文化的理念,彰显青年学子的活力与创造力,继续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更多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学院还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