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内政办发〔2015〕148号)等文件精神,现就我校2015年度艺术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赤峰学院是赤峰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同时也是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仅有的三所本科院校之一,在服务赤峰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学校以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协调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留学生教育,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462人,其中本科生10559人,专科生1541人,硕士研究生52人,留学生195人,民族预科生115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为84.7%。学校现开设本科专业48个,专科专业62个,涵盖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十个学科门类。
二、学校推进艺术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
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按照国家及自治区文件精神,学校主要从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强艺术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为艺术教育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十二五”以来,学校党委依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凝练形成了“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突出特色、转型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更加明晰。
面向未来,学校提出“十三五”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教育方针,深入践行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优化结构,突出应用,注重创新,强化特色,以培养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推动学校向应用型综合大学转型发展,不断提高学校支撑企业技术进步、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二)强化规章制度建设,为艺术教育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学校制定出台了《中共赤峰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决定》(赤院党字〔2014〕48号)和《中共赤峰学院委员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赤院党字〔2014〕51号)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实施举措,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党校、团校的培训基地作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全过程。2015年底,学校开展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活动创新项目申报立项工作,此项工作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响应,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收到项目申报书282份。经评审专家组匿名评选、论证,共有151个项目获准立项,其中主题教育类项目60项,校园文化类项目66项,社会实践类项目25项。学校对每一个创新项目均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地位
2012年,学校出台了《赤峰学院关于制订学分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对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将制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推进学分制改革相结合的原则,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知识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二是坚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自主选择,适当扩大选修学分比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品牌学生,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四)丰富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多科性大学的优势,主要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方式,组织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院部的教师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课程,如“艺术鉴赏”“艺术学基础知识与艺术作品赏析”“西方艺术发展与鉴赏”“美的历程”“大学语文”“文学欣赏”“《红楼梦》赏析”“《圣经文学》鉴赏”“美术基础”“美术与生活”“创意设计作品鉴赏”“中国美术精品欣赏”“珠宝首饰鉴赏”“影视鉴赏”“音乐欣赏”“识谱能力训练”“英语电影赏析”“传统礼仪与人生”“礼仪与社交”“大学生礼仪”“建筑艺术赏析”等课程,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连续举办八届校园文化节活动
学校于每年开学季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节,已有八年之久。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在全校范围内集中开展如校园文化节开幕式暨专场演出、校园主持人大赛、“十佳歌手”大赛、校园竞技场、名师讲堂、书画名家进校园、街舞大赛、创业沙龙、设计大赛等集娱乐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大型文体活动。文化节校园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发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展示师生员工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目前,校园文化节已成为赤峰学院的文化品牌,成为赤峰各界关注的文化盛宴,成为展示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2.连续四年举办“毕业季”活动
为激发我校学生的爱校情怀和兴校荣校的热情,发扬“崇德、敬业、求实、创新”的大学精神,学校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毕业季”活动。学校集中组织盛大而隆重的毕业庆典、学位授予仪式,校长亲自为每名毕业生颁发证书,拨流苏合影留念;邀请高中校长、优秀毕业生家长开展座谈、联谊活动,为毕业五年内的优秀毕业生颁发卓越奖学金。各二级学院围绕活动主题,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毕业工作进程,举办学长先进事迹报告会,就业、考研经验交流会,“毕业季”微电影拍摄,青春纪念册,爱心捐赠,志愿服务、校友论坛、创业讲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创新活动。“毕业季“活动营造了昂扬向上、感恩奉献、文明和谐的毕业氛围,深化了学校和毕业生的情感联系,阐释了大学精神,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强烈共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生社团
2010年以来,我校学生社团数量由32个发展到108个,其中校级社团10个,涵盖了科技创新、公益服务、思政理论、文艺体育、创业实践等各个方面。平均每学期开展社团活动60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20000人次。校团委逐步完善了“经纬交织”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型,引入社团成果报告册和诚信档案机制,推进社团财务与考核规范化建设;加强对新社团的孵化力度,注重向理论型社团的资源倾斜,做好社团发展定向支持;密切社团与指导教师间的联系,强化社团指导教师作用;连续五年举办社团文化节,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集中展示社团风采。
4.推进校园文化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更好地体现学校独特的理念、精神与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师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励和文化的熏陶,学校近年来在保留我校已有的校园文化底蕴的同时,充分吸纳学校不断发展的校园文化成果,有机联系学校地域特色、建筑特色、专业特色,并在对校园文化进行了深度提炼、整合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设施和景观进行整体规划。“三元素”“蒙古帽”“三叠水”等特色文化景观已经建成;按照简约、大气、实用原则设计的学校西大门已经投入使用;散落在校园内的文化石彰显着丰厚的历史沉淀和审美蕴涵;悬挂于和雅楼外墙的高清彩色电子显示屏定期播放午间新闻、新闻联播和大学公开课等内容,为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象征勇敢、自由、独立、乐观的鹿小弟和鹿小妹,让同学们有了亲近动物、亲近自然、体验和谐的难得机会。此外,学校还完成了校园道路和建筑物的命名工作,东西向道路以“文”字开头,南北向道路以“明”字开头进行命名,体现了学校的学府气息和价值追求;校园建筑物的命名主要以“崇”字开头,结合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单位特征,突出强调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崇尚;学校的校徽、校旗、校歌、校训经过广泛征集,目前已正式确定,并写入《赤峰学院章程》。
(六)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艺术教育顺利开展
在经费保障方面,学校每年投入80-100万元,用于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实践创新项目;学校每年从赤峰市红山区政府获得20万元赞助,保证了 “毕业季”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每年争取社会赞助或者从学校学生活动经费中支出8-10万元,用于开展校园文化节和社团文化节活动。此外,学校还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艺术类专业学生外出进行文化考察与交流。在场馆设施建设方面,学校建有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大剧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基本能够满足校园文化活动需求。
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尽管我校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照国家要求,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作制度尚不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完善、资源有待整合优化、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升、经费投入有待增加等。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照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艺术教育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评价和督导,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艺术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构建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整合优化资源,依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古文化学科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加强宣传和引导,深入推进教研和科研改革,使我校艺术教育工作在“十三五”期间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赤 峰 学 院
2016年4月9日
2016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