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赤峰学院首页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所属类别:>>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2016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20-11-09 浏览:



.................................................................................................................................1

一、赤峰学院 2016届毕业生规模及结构.........................................................................2

(一)本专科毕业生情况...............................................................................................2

1、毕业生基本情况.........................................................................................................2

2、毕业生性别比例.........................................................................................................2

3、毕业生生源地分布.....................................................................................................2

4、毕业生民族比例.........................................................................................................2

(二)研究生毕业生基本情况.......................................................................................3

二、 赤峰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3

(一)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3

1、分学历层次就业状况.................................................................................................4

2、分学科门类就业状况.................................................................................................4

3、按性别比例就业状况.................................................................................................6

4、按民族分类就业状况.................................................................................................7

5、毕业生落实工作就业状况.........................................................................................7

6、毕业生考取基层项目、升学状况.............................................................................8

7、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8

8、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分析.........................................................................................12

9、毕业生待就业情况分析.............................................................................................13

(二)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14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14

三、 赤峰学院开展就业工作基本情况...........................................................................15

四、 就业工作对教育教学的反馈...................................................................................20

五、 发展趋势与展望.......................................................................................................22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大学生就业工作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赤峰学院作为内蒙古赤峰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目标,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水平。

编制发布我校2016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全面系统反映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建立健全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2016年度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对我校2016年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从2016年度毕业生生源分布、就业地区分布、就业单位性质、各专业就业情况、就业特点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并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和依据。

本报告以学校2016届全体本、专科、研究生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2016届本、专科、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数据源,以报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审核备案的数据为准。

一、赤峰学院2016届毕业生规模及结构

(一)本专科毕业生情况

1、毕业生基本情况

2016年,赤峰学院共有毕业生2908人,中本科毕业生243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3.63%;专科毕业生47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6.37%

2毕业生性别比例

毕业生2908中男生98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3.94%;女生192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6.06%

3毕业生生源地分布

从毕业生来源与就业去向地域分布来看,我校2016毕业生主要来源于17个省和自治区,其中93.57%的学生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区内生源数量以赤峰市最多,其次为通辽市

4毕业生民族比例

毕业生2908中汉族毕业生188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4.79%;蒙古族毕业生89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0.88%;其他少数民族毕业生12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33%

1-2 毕业生民族比例

)研究生毕业生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2016届研究生毕业生13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5人。汉族毕业生为12人,其他少数民族毕业生1人。内蒙古自治区生源为2人,占毕业生总数15.38%,区外生源为11人,占毕业生总数84.62%

赤峰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截至201691日,2016毕业生总就业率88.37%,其中本科生就业率89.14%,专科生就业率84.45%本科毕业生分布于40个专业,专科毕业生分布于12个专业,本科生就业率略高于专科生。学校总体就业率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2.83个百分点,原因是今年在91日前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人数较去年有所下降,导致适时就业率下降,总体上就业情况相对稳定。

1. 分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

2-1 2016届毕业生分学历层次就业状况统计表

学历

层次

毕业生

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合计

落实工作就业人数

应征

义务兵

基层

项目

升学

出国

2432

2168

2054

0

28

114

0

89.14%

476

402

379

0

1

23

0

84.45%

2908

2570

2433

0

29

137

0

88.37%

学校2016届毕业生中学历以本科为主,占毕业生总数的83.63%,统计分析,2016年,就业状况排在前位的本科专业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化学、生物技术、应用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就业状况排在后七位的专业是护理学、护理学类(护理美容方向)、旅游管理、社会体育、医学检验、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就业状况排在前三位专科专业是经济法律事务、文物鉴定与修复、酒店管理,就业状况排在后三位的专科专业是工程监理、市场营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 分学科门类就业状况

2-2 2016届本科毕业生分学科门类就业状况统计表

学科门类

毕业生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未就业人数

未就业率

法学

64

64

100%

0

0.00%

教育学

466

443

95.06%

23

4.94%

文学

391

375

95.91%

16

4.09%

历史学

104

104

100%

0

0.00%

理学

448

424

94.64%

24

5.36%

工学

410

315

76.83%

57

23.17%

医学

402

318

79.10%

84

20.90%

管理学

346

273

78.90%

73

21.10%

艺术学

277

254

91.70%

23

8.30%

合计

2908

2570

88.37%

338

11.62%

我校2016本科毕业生分布在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从图2-1中看,法学学科就业率排在首位,主要是由于我校近年来加强法学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社会各行业普遍认可。而文学科就业率排在第二,主要是因为文学学科社会需求比较广泛的学科门类,各个社会领域都对于文学学科毕业生有需求,另外,我校文学学科是传统优势学科,在社会上有较高的信誉,学生就业情况较好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就业率位列文学之后,但也高于学校平均就业率,原因是我校前身是师范类院校,这两类学科建设有着扎实的基础,毕业生就业水平常年较好。我校医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就业率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这几类专业较热门,毕业生对自身期望较高,毕业后持求职观望态度毕业生较多,而且医学类毕业生要求对口就业学生比例高,职业资格证考取时间滞后于

国家初次就业率统计时间,导致初次就业率较低。

3. 按性别分类就业状况

2-3 2016届毕业生按性别分类就业状况统计表

性别

总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合计

本科

专科

男生

987

811

706

105

82.17%

女生

1921

1759

1462

297

91.57%

合计

2908

2570

2168

402

88.37%

我校2016届毕业生中,女生占比较大,占毕业生总数的66.06%,明显多于男生,但女生就业率高出男生就业率9.4个百分点。虽然女生在求职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但由于我校纯工科专业较少,理学专业多为师范类,学校及各二级学院非常重视女生就业求职指导,在就业市场开拓中注重拓宽女生适应的职位,并积极促进女生就业,因此女生就业率保持在较理想水平。

4. 按民族分类就业状况

2-4 2016届毕业生按民族就业状况统计表

民族

总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合计

本科

专科

汉族

1884

1642

1367

275

87.15%

蒙古族

898

815

707

108

90.76%

其他少数民族

126

113

94

19

89.68%

合计

2908

2570

2168

402

88.37%

我校2016届毕业生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共有1024人,主要包括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回族、彝族、壮族、满族、朝鲜族、壮族其中蒙古族898人,其他少数民族毕业生126人,蒙古族毕业生占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少数民族毕业生中汉语授课学生758人,占少数民族毕业生的74.02%,蒙语授课学生266人,占少数民族毕业生25.98%,百分比较低,原因是蒙语授课大学生在其自身综合素质方面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蒙语授课大学生在汉语交流、文字书写、英语计算机技能操作、专业知识的储备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用人单位对蒙语授课毕业生的需求热情不高,同时,企业招聘中针对蒙语授课毕业生的岗位较少,各类公招考试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针对蒙语授课毕业生设置的岗位名额也较少,致使蒙语授课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高。

5. 毕业生落实工作就业

落实工作就业是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学校依照就业协议编制就业方案,经主管部门审定签发就业报到证的就业方式,此项就业统计不包括升学人数。落实工作就业率是指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2016年,我校本科生落实工作占毕业生人数比为70.63%,专科生落实工作占毕业生人数比为13.03%

6. 毕业生考取基层项目、升学

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继续升学深造,基层项目就业和升学情况总体保持较平稳状态。我校2016毕业生考取基层项目29人,占已就业人数的1.19%,升学137人,占已就业人数的5.33%

7. 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

1)从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企业仍然是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其次中小学、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较多,具体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见下表

2-5 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表

单位性质

本科

专科

就业

人数

占本科已就业人数比例

占本科毕业生人数比例

就业

人数

占专科已就业人数比例

占专科毕业生人数比例

国有企业

61

2.81%

2.51%

2

0.50%

0.42%

其他企业

1204

55.54%

49.51

271

67.41%

56.93%

机关

94

4.58%

3.87%

1

0.26%

0.21%

科研设计单位

2

0.09%

0.08%

0

0.00%

0.00%

中初教育单位

379

18.45%

15.58%

43

11.35%

9.03%

医疗卫生单位

96

4.67%

3.95%

46

12.14%

9.66%

其他事业单位

152

7.40%

6.25%

6

1.58%

1.26%

高等教育单位

1

0.05%

0.04%

0

0.00%

0.00%

城镇社区

12

0.58%

0.49%

2

0.53%

0.42%

农村建制村

3

0.15%

0.12%

2

0.53%

0.42%

其他

12

0.58%

0.49%

4

1.06%

0.84%

2按照毕业生就业地域去向分析,我校学生就业分布于23个省和自治区,区内就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盟市,以赤峰市、通辽为主原因是这两个地区生源数量最多,选择留在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另外,随着赤峰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赤峰市也成为很多非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区外就业的学生多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北方省市区外生源的毕业生也多选择回生源地就业,也有部分区内生源毕业生选择到到上海市、浙江省等区外省市就业,具体情况见图2-3和表2-6

2-3 毕业生就业地域图

2-6 2016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状况统计表

分类

城市

毕业生生源

数量

未就业

数量

就业数量

就业流向

区内

呼和浩特市

123

21

144

42

包头市

148

23

86

-39

乌海市

55

5

27

-23

赤峰市

868

108

1120

360

通辽市

545

41

282

-222

鄂尔多斯市

171

19

121

-31

呼伦贝尔市

203

33

83

-87

巴彦淖尔市

68

12

23

-33

乌兰察布市

193

32

57

-104

兴安盟

202

14

102

-86

锡林郭勒盟

106

9

74

-23

阿拉善盟

24

3

18

-3

小计

2706

320

2137

-249

区外

北京

0

0

62

62

天津

0

0

8

8

河北省

47

1

39

-7

山西省

20

2

14

-4

辽宁省

5

0

10

5

吉林省

3

0

4

1

黑龙江省

4

0

8

4

上海市

0

0

11

11

江苏省

6

0

8

2

浙江省

0

0

1

1

安徽省

24

1

28

5

江西省

7

2

4

-1

山东省

43

3

40

0

河南省

6

0

2

-4

湖南省

2

0

1

-1

广东省

1

1

2

2

重庆市

0

0

1

1

甘肃省

0

0

3

3

青海省

5

2

3

0

宁夏回族自治区

5

0

2

-3

四川省

3

1

2

0

陕西省

3

2

4

3

小计

184

15

257

88

3)按单位行业划分,接收我校毕业生较多的行业主要有教育类就业568人,占已就业人数的23.35%;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类,就业129人,占已就业人数的5.30%;卫生和社会工作类,就业218人,占已就业人数的8.9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类,就业165人,占已就业人数的 6.78%;建筑业类,就业187人,占已就业人数的 7.6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类,就业143人,占已就业人数的 5.88%;批发和零售业类,就业178人,占已就业人数的 7.32%;制造业类,就业128人,占已就业人数的 5.2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类,就业154人,占已就业人数的 6.33%。具体分布情况见图2-4

8.对口就业情况分析

开展对口就业情况统计是为了更加客观了解学校各专业就业基本情况,从而为学校的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2016年,我校实现就业的2570人中,有1288人基本符合对口就业,对口就业率为55.46%,有略多于一半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并不把是否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当成择业的必然要求,毕业生更加看重职业的待遇、工作环境、地域、未来发展潜力等。从表2-7中可以看出,基础类专业对口就业率略低,原因是社会在对这类专业进行招聘时,岗位要求本身就比较模糊,并不一定要求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应用类、医学类、艺术类专业对口就业率较高,原因是这几类专业实用性较强,对口就业机会更高。

2-7 2016届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统计表

专业体系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对口就业人数

对口就业率



基础类

1041

928

92.05%

398

49.55%


应用类

923

741

84.49%

452

55.95%


医学类

132

95

74.07%

53

56.73%


艺术类

396

355

89.52%

215

58.40%


医学类(专)

215

179

86.83%

77

51.63%


应用类(专)

197

151

76.28%

93

60.50%


合计

2908

2559

88%

1288

55.46%


9. 待就业情况分析

2-8 2016届毕业生性别、民族待就业情况统计

学历

毕业

生数

待就业人数

比例

总数

汉族

少数民族

汉族

少数民族

本科

2432

264

104

30

90

40

10.86%

专科

476

74

30

12

18

14

15.55%

合计

2908

338

134

42

108

54

11.62%

造成毕业生待就业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主观方面,部分毕业生存在消极就业情绪,毕业离校后成为赖校族,或继续啃老,逃避就业压力;还有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持观望态度,是继续考研深造?还是先就业再择业?类似观点成为毕业生暂不就业原因。客观方面,全国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社会主流行业职位趋于饱和,大学生就业难度持续增加。其次,高校专业设置存在趋同现象,出现毕业生供大于求的问题。另外,毕业生对自身期望过高以及缺乏求职技巧等方面也是造成毕业生待就业的原因

(二)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016届研究生毕业生为我校毕业的第一届研究生,共有13人,全部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授课语言为汉语授课,有2人就业,就业率为15.38%,就业单位性质均为文物保护中心等事业单位,就业地域为河北省、江苏省,无人创业,有11人待就业。研究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一是由于我校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对于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仍处在探索阶段,使部分研究生毕业后没有在第一时间选择就业;二是研究生的学历更高,就业选择面更宽,就业机会更大,他们大多将就业目标放在政府机关、高校、国有企业等工作稳定、薪资水平高、社会地位体面的工作单位,所以部分研究生在准备各种公招考试,没有就业;三是部分研究生就业后没有及时向学校反馈就业信息,导致学校无法准确掌握研究生就业最新进展,使信息统计出现误差。

(三) 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

2016年,我校继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大学生创业情况保持较好发展态势。据初步统计,2016届毕业生有7人创业,带动就业数32人;有在校学生创2人,带动就业人数5人。创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0.22%。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5月份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参赛选手荣获自治区金奖一个,银奖三个;在2016年3月至7月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内蒙古初赛暨内蒙古第三届喜桂图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中,我校是自治区高校中入围复赛项目最多、获奖最多的高校。积极申报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6年共申报12个项目,全部通过审核,学校投入配套经费12万元用于支持项目开展。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到2016年,学校建有各类实验室共130个,其中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5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外实习基地共149个。这些实验室及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了条件。学校还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主渠道,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并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教育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现有校级创新创业类社团、俱乐部3个,二级学院创新创业类社团5个,参与学生人数7000余人。

三、赤峰学院开展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我校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学校各项事业的重要位置。通过完善就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服务体系化。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近年来,我校始终保持就业水平的稳定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纳入学院发展规划,从发展战略高度对毕业生业工作提出明确指导意见。在就业创业工作中,学校始终坚持一把手工程,实行双组长制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校党委书记和长共同担任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亲自领导毕业生就业工作。二级学院成立了各自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主抓本院就业工作。学校设有招生就业处,全面负责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学校各部门、各二级学院积极配合,充分利用和发掘潜在资源,积极推动学校就业工作,目前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建立了学校统筹、学院推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全校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服务力度

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为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打下坚实基础。针对在校学生开展各种就业、创业知识讲座,并对大二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四开设就业指导课,这两门课程均为通识必修课,学时为36学时。授课中为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指导其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书,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及就业进行合理规划;就业指导主要从就业心理、就业技能、毕业生派遣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让他们在毕业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做好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做好就业的准备。学校还通过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月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就业指导讲座、邀请成功企业家进校园举行就业创业座谈会、组织国家项目考试和公务员考试考前辅导、组织毕业生进行素质拓展、深入企业参观学习等活动,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使毕业生充分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提高应试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全面提高就业能力。

努力开拓市场,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学校为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开拓就业市场。组织人员分赴北京、天津、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西部盟市、赤峰市各旗县区及周边地区联系用人单位,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还通过网络、电话、信函、走访、参加教育厅及其他高校举办的洽谈会等形式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在巩固原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基础上,开辟了新的就业市场。组织召开大型校级毕业生供需洽谈会。2016年学校共有400家用人单位参加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提供近7000就业岗位,就业岗位毕业生2.41学校还鼓励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开拓本学院的用人市场,很多二级学院召开多场专业性较强的专场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稳定了学生的就业率,提高了专业对口就业程度。2016年,赤峰学院各二级学院共召开专场招聘会30,提供用人岗位1000个。

(四)开展精准就业服务,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我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精准就业服务的要求,以二级学院学院为单位,成立各自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党总支书记和院长任组长,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包括已就业人数、达成就业意向人数、未就业人数、未就业原因及采取何种促就业措施等,汇报内容精确到学生个人。通过汇报工作及时发现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制定可行性方案,积极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通过组织召开招聘会、企业宣讲会、毕业生推介会等活动,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岗位需求和求职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通过组织困难毕业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根据不同个体特点和需求,提供就业信息并积极联系用人单位,着力解决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和毕业生岗位需求信息库并进行比对,实现双信息库的资源互通,强化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供求信息的传递,最大效率的推介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五)关注就业困难群体,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我校建立完善的贫困家庭毕业生、蒙古语授课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台账,在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时有针对性的向这部分群体倾斜。建立一对一就业帮扶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求职意愿、就业心理状况,对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开展岗位信息推送、就业心理辅导等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座谈会、就业困难学生推介会、招聘会等活动,帮助他们实现顺利就业。积极与赤峰市人社、赤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等政府部门开展多形式的合作,针对就业困难、家庭困难毕业生,从就业指导、政策解读和资金帮扶等方面做好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工作。我校还配合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做好2016届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工作,使193名家庭困难毕业生受益,预计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共计193000元。

建立就业状况监测机制,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服务

我校建立了就业状况监测机制,随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完善二级学院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月报制度。我校要求各二级学院进入毕业季后每个月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报送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月报表,内容包括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用人单位招聘会、宣讲会召开情况、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情况、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情况等,学校将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好的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健立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切实把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和暂不就业毕业生作为统计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就业状况监测内容。同时,我校也加强了与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沟通,继续做好本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月报等相关信息的报送工作,为自治区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情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大力推动创业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在《赤峰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制定并出台了《赤峰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目前正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体现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和招生就业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教学单位广泛参与、统筹协调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工作,从管理机制上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奠定了组织基础。建立赤峰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占地面积2000平米,是赤峰市创业园中唯一一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2015年10月被赤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挂牌成为赤峰市示范性创业园,并获得以奖代补资金150万元。2016年11月申报自治区级示范性创业园(孵化基地)。

加强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创业教育制度化、体系化,开设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课程性质为必修,另开设KAB创业基础就业与创业指导两门选修课;面向部分学生开设了《企业模拟经营沙盘》、《创业案例剖析》、《创业实战咨询》等课程;2014年我校申请成为赤峰市创业定点培训机构,定期举办SYB创业培训班。

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培训。通过开展赤峰学院大学生创业大赛为龙头,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政策宣讲会招就处长下午茶企业家进校园创业者沙龙杰出校友进校园创业经验交流分享会创业项目路演日项目对接茶话会等活动,构建多样化的创业实践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2016年共举办各项活动近40场,参与学生人数近7000人,还组织参加了互联网+挑战杯等类型丰富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四、就业工作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1、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对就业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适当增加招生计划,对就业市场基本饱和的专业,适当减少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

2、加大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继续深化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大蒙授专业调整力度,传统蒙语授课专业向应用类专业调整,专业设置向应用类学科倾斜,2016年部分蒙授专业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护理学、学前教育、物流管理专业。

3、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继续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选派更多有能力、热爱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参加创业导师培训;创业教育在加强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加大第二课堂培训教育规模,使创业教育更加系统化、规范化、职业化。

4、继续扩大校企合作,增加教学实习实践环节。要与更多企业签定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引入企业教育理念,聘请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在培养方案中加入由企业负责的培养内容,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实习,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毕业生后可以直接上岗工作

5通过问卷、调研走访等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教学相长。在2016《用人单位对赤峰学院毕业生满意度调查问卷中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较高,表示我校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踏实肯干,但在语言表达,应变能力方面需要加强,这些都为我校今后的培养方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开展服务赤峰市地方经济调研,了解我校毕业生在赤峰市的就业情况、有哪些市场急需专业、就业困难专业、毕业生考录赤峰市公务员、事业单位、服务基层项目情况等,为更好地服务赤峰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五、发展趋势和展望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以每年20-30万人的数量持续增长,预计201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90万人以上,再次刷新高校毕业生人数新高。同时伴随世界经济复苏的艰难曲折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就业形势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态势已然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常态。与大学生就业难相伴的是,西部和基层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存在大量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但却面临一才难求的尴尬境遇,经常出现用人难的情况。同时,高等教育的培养还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等问题。这种地域性、行业、专业等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的现象,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日益严峻。

从最近几年我校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企业已成为吸纳我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体。此外,随着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发展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就业意识逐渐被唤醒。另外,随着90后成为毕业生主体开始进入职场,学生在就业观念上也发生一些转变,择业上更加实际,不再盲目倾向于发达地区和追求高薪,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且有明确就业意向,积极主动多形式多渠道就业。因此,学生的就业工作也要因势利导,调整固有思维,采用合适的工作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就业观念,服务学生就业过程。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由过去的注重学术性人才向注重应用型、技术型才人方向转变。在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迎来新一轮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无论从国家、内蒙古地区,还是到赤峰市地方,都将对我校的应用型人才产生旺盛需求。因此,我校今后将继续加大转型发展力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着力建设区域性应用型本科大学。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快融入赤峰、服务地方脚步,继续走开门开放开明办学道路。随着学校转型发展战略的深度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将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也将显著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继续保持稳定和向好的发展态势。

新的形势和任务促使我们要不断改革、勇于思考,积极应对各种挑战。2017年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部署要求,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切实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努力实现2017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1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