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研究院简介 | 人才培养 | 学术季刊 | 科研团队 | 基地建设 | 政策文件
 

爱新国指授归顺蒙古诸部游牧地考述

发表时间:2017-03-02
作者:萨出日拉图
 
引言
 
17世纪初在蒙古史上是风云变幻的多变之秋。当时,蒙古诸部割据称雄,大汗权威日渐衰微。与蒙古长期对立的明朝也因政治腐朽、党争频繁而榱崩栋折。盘踞东北建州女真则在首领努尔哈赤率领下逐渐兴起,统一女真诸部,建立了爱新国政权(1616年)。从此,蒙古、明朝和爱新国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爱新国籍此蒙古割据分争,明朝政权衰微之势,借以统一之力,一方出兵明朝,占领辽东,窥视中原,一方姻娅联盟,拉拢蒙古诸部,加快了蒙古的瓦解。于是,蒙古宗主林丹汗迫于形势率部西征(1627年),使三方在辽东的对峙局面发生了骤变。爱新国趁机兼并离散蒙古部落,并经由蒙古地区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捣明朝京畿地区(1629年),还经过三次西征察哈尔(1628年、1632年、1634年),彻底击败林丹汗,吞并了漠南蒙古,遂改国号为“大清”。
当此政局变幻之时,蒙古诸部的游牧地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达赉逊库登汗于16世纪中叶率左翼蒙古移徙山阳地区以后,形成了察哈尔万户游牧于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内喀尔喀五部游牧于西辽河流域,嫩科尔沁部游牧于嫩江流域的分布格局。1627年,林丹汗率部西征,迁出了山阳地区。此举,不仅为蒙古内部带来了新一轮的政局动荡,还打破了蒙古诸部原来的游牧地分布格局。其次,爱新国势力进入蒙古地区,在逐步兼并蒙古诸部的过程中,通过采取申明约法,指授牧地,编审壮丁等措施,不仅将蒙古诸部纳入到自己的统治秩序之内,还重新建立了蒙古诸部游牧地的新布局。据史载,爱新国于1628年、1631年数次命蒙古诸部置边哨,勿越界。还在1632年的沙里尔济台会盟和1634年的硕翁科尔会盟中,重新为归顺蒙古诸部指授了游牧地。这些措施对此后形成清代外藩蒙古盟旗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17世纪蒙古诸部游牧地及其变迁问题的研究是蒙古史研究中颇受关注的领域。目前,已有日本学者冈洋树《关于天聪汗时期两次蒙古会盟:天聪六年沙里尔济台会盟和八年硕翁科尔会盟》,乌云毕力格《清初“察哈尔国”游牧地考》、《察哈尔扎萨克旗游牧地考补证》,齐木德道尔吉《乌喇忒部迁徙考》、《四子部落迁徙考》,玉芝《关于嫩科尔沁部移徙西拉沐沦河畔》等文。既有研究已由多视角,对17世纪各个蒙古部落的迁徙和游牧地方位作了深刻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仅限于对某一部落游牧地变迁进行论证,尚未全面梳理爱新国指授归顺蒙古诸部游牧地措施的实施经过和外藩蒙古扎萨克旗布局的形成过程。故此,本文欲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文献考证,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分析。
 
 
林丹汗统治时期(1604-1634年),蒙古诸部的割据形式变得更加严峻。而爱新国崛起后,不仅利用蒙古内部的矛盾,渗透分化蒙古诸部,还出兵攻占蒙古与明朝之间的市赏贸易关口,从而达到了孤立和打击林丹汗的目的。鉴于这种形势,林丹汗采取了“先处理(里),后处外”的对策,即严惩叛逆,恢复大汗权威,统一蒙古,再与强敌争雄。然而,林丹汗对内过分使用武力,使内部矛盾加剧,反而滋长了蒙古诸部的背离倾向。
1627年,林丹汗西征以后,蒙古诸部纷纷归附了爱新国,同年七月,察哈尔属部敖汉、奈曼二部与爱新国建立了反察哈尔联盟。翌年,巴林、扎鲁特二部也归附了爱新国。弘吉剌、伯约特、乌济叶特等三部则在战乱中遭到灭顶之灾,大部分被划入八旗满洲。
爱新国不仅收抚来归的蒙古部落,还出兵征讨其余拒不归顺的蒙古部落。1628年二月,爱新国以遣往喀喇沁部之使臣两次被截杀为由出兵阿拉克绰特、多罗特二部,1628年九月,爱新国首次出征察哈尔。遣兵驰击席尔哈、席伯图、英、汤图等地,遣精骑追捕败军至大兴安岭而还。至此,爱新国基本肃清了山阳地区。
占领山阳地区的过程中,爱新国通过向归顺蒙古诸部申明约法,指授牧地,加强了政治支配。1628年十月,爱新国召集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等部申明:
尔诸国可于各边界遍置哨卒,违者罚牛五,哨卒有不听遣者,罚牛一 
是为爱新国首次通过申明约法,将蒙古诸部游牧地纳入到自己的控制之下,令其部署哨卒,守卫领地。1629年五月,以“私越钦定地界驻牧”为由,惩治奈曼、扎鲁特二部,重申其支配权。显然,这时蒙古诸部已经有了钦定地界。但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尚不清楚钦定的地界详情。
1629年九月,爱新国在占领山阳地区的基础上准备起兵征明。这时,游牧于大兴安岭山阴地区的阿鲁蒙古由于受到林丹汗的威胁,开始向爱新国遣使通好。阿鲁蒙古是成吉思汗诸弟后裔,元代东道诸王属部。它包括茂明安、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落、乌喇忒、翁牛特、喀喇车里克、伊苏忒、阿巴噶、阿巴噶纳尔等部落。1630年三月,皇太极从明朝班师之际,阿鲁蒙古再次向爱新国遣使通好。爱新国也遣希福巴克什回访了阿鲁蒙古。阿鲁蒙古与爱新国遣使通好一事,很快被林丹汗得知。1630年八月,林丹汗率领大军讨伐阿鲁诸部,扫荡了大兴安岭北麓。迫使阿鲁蒙古诸部陆续迁往山阳地区,归附了爱新国。1630年十一月,四子、伊苏忒二部首先归附了爱新国。因当时尚未划定阿鲁蒙古的游牧地,故出现了四子部落偷盗别部牧群之事。为此,爱新国需重新划定蒙古诸部的游牧地,加强统治。1631年四月,爱新国召集土谢图汗为首嫩科尔沁部及孙杜棱、达赖楚虎尔、僧格霍绍齐等为首阿鲁蒙古进行盟誓,并划定游牧地,布置了边哨。这时,阿鲁蒙古大部分已经完成了向山阳地区的迁徙。只有茂明安、乌喇忒二部晚至1633年,始归附了爱新国。值得注意的是,最早与爱新国建立联系,并与之联盟的阿巴噶和阿巴嘎纳尔二部却未能迁来,这可能与其驻牧地在克鲁伦河中下游一带,往来须经过大兴安岭西麓而受到察哈尔部阻拦有关。据《满文原档》载,1631年四月初七日划定的游牧地范围为:
nutuh-un jisiy-a, barahun jaq-a haqai sar moncoh altan, dongqor, ]kiljen, ujiyar. jegun jaq-a tur-yin hool-yin moquh-a.
汉译:游牧地范围,西边至噶海、萨尔、门绰克、阿勒坦、冬霍尔、谔奇儿金、乌吉叶尔,东边至洮儿河湾。
紧接着,于四月十一日布置的边哨为:
barahun jaq-a-yin qarahul auqan-yi d]g]reng-yin s]m-yi ulahan qada-du, teg]n ece jeg]n-de qoyar qaljan-du, cinun-yin hool-yin quraqu-du, corji-yin s]m-e-yin abjiha-du, miratu quul-yin hool, tuur-yin hool.
汉译:西界哨所,敖汉部杜稜庙之乌兰哈达,迤东为二哈尔占,绰农河之胡喇虎,绰尔济庙之阿布济哈,密喇图霍林河,洮儿河。
据此可知,爱新国为阿鲁蒙古划定游牧地范围以后,马上布置边哨,将其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由此还可以断定,阿鲁蒙古游牧地分布在爱新国布置的边哨以内。所以,确定边哨所在位置对于锁定游牧地范围具有重要意义。上引史料,以由西到东的顺序记述了边哨的位置。
其中,最西边的哨所在敖汉部杜稜庙之乌兰哈达(auqan-yi d]g]reng-yin s]m-yi ulahan qada),其东为二哈尔占(qoyar qaljan)。据《蒙古游牧记》(以下简称《游牧记》)载,即巴林二旗东南百五十里之伊克哈尔占山,翁牛特左翼旗东三十里之小华山,蒙古名巴噶哈勒占山,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益和诺尔苏木和翁牛特旗海金山种牛场,该二哈尔占亦为1632年爱新国西征察哈尔时经过的哈尔占地方。据此判断,最西边的哨所敖汉部杜稜庙之乌兰哈达在二哈尔占之西,敖汉部领地上。据《游牧记》载,即敖汉旗北七十里之毕齐克图乌兰哈达,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水库。
绰农河之胡喇虎(cinun-yin hool-yin quraqu),据《游牧记》载,即巴林二旗东北百九十里之乌尔图绰农河与巴林二旗东南百六十里之扈拉琥山的合称。绰农河就是流经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的乌力吉木仁河。胡喇虎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西拉沐沦苏木,乌力吉木仁河右岸。
绰尔济庙之阿布济哈(corji-yin s]m-e-yin abjiha),据《游牧记》载,即阿噜科尔沁旗西南百里之巴哈阿珀札哈山、伊克阿珀札哈山。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口镇。
密喇图霍林河(miratu quul-yin hool),据《游牧记》载,即科尔沁右翼中旗哈古勒河,位于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称为霍林河。
洮儿河(tuur-yin hool),据《游牧记》载,即科尔沁右翼前旗陀喇河,位于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称为洮尔河。
由以上分析可知,爱新国所定边哨在以今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水库附近为起点,到哈尔占山以后,再由西拉沐沦河北岸向东北延伸至今内蒙古兴安盟洮尔河的一条在线。此条边哨应为当时爱新国的北部边境。
上引史料还记载,蒙古诸部游牧地的西界至噶海、萨尔、门绰克、阿勒坦、冬霍尔、谔奇儿金、乌吉叶尔。对此,玉芝认为“其西界噶海应是翁牛特右旗西南之噶海图泉。萨尔是翁牛特右旗西北百二十里之塞尔和硕岭。”那么,就会出现噶海、萨尔等地位于爱新国指定的西界哨所乌兰哈达、二哈尔占之西,即爱新国边境以外的情况。因此,这一观点仍需商榷。
因此笔者认为,噶海(haqai),据《游牧记》载,即喀尔喀左翼旗东六十里之喀海陀罗海山。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哈日稿苏木,仍称噶海山。
萨尔(sar)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明仁苏木。该苏木政府驻地东北13公里的北萨仁阿日嘎查和东11公里的南萨仁阿日嘎查之名“萨仁”就是指此地。
门绰克(moncoh)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平安地乡。该乡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有满楚克庙村就是此地。
阿勒坦(altan),据《游牧记》载,即阿鲁科尔沁旗南百二十里之阿尔达额勒苏岗,它是横跨阿鲁科尔沁、扎鲁特二旗的阿勒泰莽汉沙地。
冬霍尔(dongqor),据《游牧记》载,即扎鲁特左翼旗北四十里之栋果尔额勒苏岗。
谔奇儿金(]kiljen)是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查布嘎图苏木的乌嘎拉吉山。
乌吉叶尔(ujiyar)不详。
洮儿河湾(tur-yin hool-yin moquh-a)即指上述设立哨所之地洮儿河在吉林省洮南市附近形成的河湾。
据此可知,阿鲁蒙古游牧地西界在今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噶海山至扎鲁特旗乌嘎拉吉山之间。东界在洮尔河湾。这也与当时最东端的边哨设于洮尔河相符。洮尔河是嫩江支流。而嫩江是嫩科尔沁部游牧地。所以,当时阿鲁蒙古的游牧地分布于西拉沐沦河流域和洮尔河流域之间,东与嫩科尔沁部相邻。从上述情况来看,这次主要划定了游牧地的东、西边界和北部边界,所谓“钦定地界”应该也是上述边界。
1632年十月,爱新国遣济尔哈朗、萨哈廉,对蒙古诸部游牧地作了进一步精细划分。据《满文原档》载:
qahan-u jarlah-iyar. jirhalang noyan. Saqaliyan noyan mecin jil-]n eb]l-]n ekin sar-a-yin tabun sinede xiraljitai-tu ecij] nutuh-un jisiyah-a-yi jahaju [gg[ged. cahaja esgebe. moncoh-aca bah-a sar-tu k]rtele s]n d]g]reng. bah-a sar aca qotaci-tu k]rtel-e baharin. qotaci-aca quwadang-tu k]rtel-e auqan naiman. quwadang-aca biruhu-tu qanghan-tu k]rtel-e d[rben keg]ked dalai. biruhu-tu qanghan aca tarhun-tu k]rtel-e jarahud. jisiyan-u nutuhaca bisi k]m]n-yi nutuh-tu noyad oruqula arban aduhu. qaracu k]m]n oruqula daruh-a aca nige mori abqu. sira m[ren-yi harqula daisun-yi yosu-bar kik].
汉译:奉圣旨,济尔哈朗诺颜、萨哈廉诺颜于申年孟冬初五日,赴什剌勒济台地方指授牧地,申明约法。门绰克至巴噶萨尔为孙杜棱,巴噶萨尔至霍塔赤为巴林,霍塔赤至花当为敖汉、奈曼,花当至碧柳吐杭安为四子、达赖,碧柳吐杭安至塔尔根为札噜特。私越钦定地界驻牧之台吉罚马十匹,庶民则罚其首领马一匹,越西拉沐沦河则视之为敌。
由此可知,济尔哈朗、萨哈廉二人到什剌勒济台地方,召集蒙古诸部,进行指授牧地,申明约法等情。从指授牧地的细则,可窥见当时蒙古诸部的分布情况。
门绰克(moncoh)、巴噶萨尔(bah-a sar)是上述1631年为阿鲁蒙古指授牧地时提到的游牧地的西界门绰克和萨尔。二地都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且萨尔在门绰克之东。
霍塔赤(qotaci)不详。
花当(quwadang),据《游牧记》载,即科尔沁左翼后旗东二十里之花当岗,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日格苏木花德热嘎查。
碧柳吐杭安(biruhu-tu qanghan),据《科尔沁右前旗游牧图》,即交流河上游西岸之碧柳吐乌聂水泡,位于今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宝石镇。
塔尔根(tarhun),据《科尔沁右前旗游牧图》,即洮尔河左岸之小他拉根河,位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察尔森镇。
此次会盟上还规定蒙古部落不得越西拉沐沦河而牧,否则将视之为敌。
据以上分析可知,蒙古诸部游牧地由西向东依次为翁牛特、巴林、敖汉、奈曼、四子、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等。其中,翁牛特部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一带。巴林部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一带。敖汉、奈曼二部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西部。四子、阿鲁科尔沁二部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一带。扎鲁特部位于今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迤南。可见,蒙古诸部游牧地大致分布于西辽河迤南和迤东地区。而这次游牧地划分,显然是在1631年的划分基础上作的精细划分。
 
 
爱新国占领山阳地区以后,出征察哈尔林丹汗便成了当务之急。1631年三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出征察哈尔。次月,在三洼地方与嫩科尔沁部土谢图汗商议后,因“蒙古马匹皆不堪用,且所发兵甚少”之故罢兵,并议定当年秋移兵征明,来年春再出征察哈尔。是年十一月,林丹汗亲率众兵攻入阿鲁蒙古游牧地西拉沐沦河北岸,大掠塞冷阿巴海而去。皇太极率军迎战,得知察哈尔退兵的消息后班师。
1632年四月,爱新国依三洼地方的决议,再次率军出征察哈尔。林丹汗得到爱新国出兵来袭的消息后,率部民、携牲畜、财物渡黄河以遁。因此,爱新国轻而易举地侵入归化城,虏获西至黄河木纳汉山,东至宣府,北自归化城南及明朝边境的所有居民,将归附者编为户口。六月,爱新国军从归化城起行东趋宣府,抄略了明朝边境地区,遂于七月班师。此次出征察哈尔,使林丹汗遭受了重创。
林丹汗躲避爱新国兵锋,到陕西、甘肃边外修整一段时间以后,又于1633年回到明朝宣府边外的根据地驻牧。他在那里修建库房和寺庙,意欲长期滞留。因故,爱新国于1634年再次出兵往征明朝大同,兼收纳察哈尔来归官民。
经过以上几次的征战,大批察哈尔属部陆续归附了爱新国。因此,为这些归顺蒙古部落指授牧地再次成为了爱新国急需解决的问题。1634年,爱新国为此遣阿什达尔汉、塔布囊达雅齐往蒙古诸部举行了会盟。据《内国史院档》载:
juwan de asidarhan naqcu: dayaci tabunang: tulergi monggoi beisei weile gisureme: nuktere/ babe dendeme genehengge isinjiha: tere culgan i gisun indehvn aniya: tuweri ujui biyai/ orin juwe de asidarhan naqcu: dayaci tabunang: juwe suwayan i gvsai: dono cohur: dalai: 181b/182*(实录17:1b-5b) juwe fulgiyan gvsai jaisang baksi, ubali sanjin: juwe xanggiyan i gvsai sereng tabunang aduhai: juwe lamun i gvsai uijeng hiya, banjar: oohan, naiman, barin, jarut, ongniot, duin/ juse, talai, urat, haracin, tumet tesei ejelehe amba ajige beise geren isafi, xongkor/ gebungge bade, amba culgan culgaha: tere culgan de monggoi beise de, ba dendefi buhengge, 1b/2a ongniot, barin juwe i acan i ba, hvrahv, kvhe buridu: barin, kubuhe lamun i acan i ba, keriye/ hada, hvjir adak: juwe fulgiyan, naiman i acan i ba, baga al hoxoo, baga silusutei: oohan,/ gulu suwayan i acan i ba, jagasutai, nanggiyatai: kubuhe suwayan, duin jusei acan i ba, dumdadu/ tenggelik, odoltai: talai darhan, juwe xanggiyan i acan i ba, tala bulak, sondoo: gulu lamun,/ jarut i acan i acan i ba, nocogar, dobutu olum: uheri amba ba i kemun: wargi julergi jecen:/ gagvrsu, wargi jecen narasutai, wargi amargi jecen i galjan, amargi jecen, hvrahv, keriye/ hada, baga al hoxoo, jagasutai, dumdadu tenggelik tala bulak, nocogar: dergi amargi jecen/ nakatai: dergi jecen ulandaga huriyetu, dergi julergi jecen, harbagal: julergi jecen, dobutu/ olum, kutere, unegetu mangka, bumbatu, hvlusutai, ilan cvnggur, kuhen i haran hoxoo, gahai, 2a/2b moo gao i adak moncok, sirahv uota boro: ulagan hada: ere toktobuha baci duleke de:/ dain i songkoi obumbi: amasi julesi nukteci, amala juleri akv sasa nuktembi:
《清实录》亦载:
壬戌。先是遣国舅阿什达尔汉、塔布囊达雅齐往外藩蒙古与诸贝勒分画牧地,并会审巴图鲁衮出斯等罪,至是还。奏称,本年十月二十二日,臣等二人与两黄旗下多诺楚虎尔、达赖,两红旗下寨桑巴克什、吴巴里山津,两白旗下塔布囊塞冷、阿都海,两蓝旗下卫征侍卫、班扎尔,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翁牛特、四子、塔赖、吴喇忒、喀喇沁、土默特各部落管事大小诸贝勒,大会于硕翁科尔地方,分给蒙古诸贝勒地。翁牛特与巴林以胡喇虎、胡虎布里都为界,巴林与镶蓝旗以克里叶哈达、胡济尔阿达克为界,两红旗与奈曼以巴噶阿尔合邵、巴噶什鲁苏忒为界,敖汉与正黄旗以扎噶苏台、囊家台为界,镶黄旗与四子部落以杜木大都藤格里克、倭朵尔台为界,塔赖达尔汉与两白旗以塔喇布喇克、孙岛为界,正蓝旗与扎鲁特以诺绰噶尔、多布图俄鲁木为界,合计地界大势西南至噶古尔苏,西至纳喇苏台,西北至哈尔占,北至胡喇虎、克里叶哈达、巴噶阿尔合邵、扎噶苏台、杜木大都藤格里克、塔喇布喇克、诺绰噶尔,东北至纳噶台,东至兀蓝达噶胡里也图,东南至哈尔巴噶尔,南至多布图俄鲁木、胡得勒、乌讷格图莽喀、布木巴图、胡鲁苏台、古尔班克谷尔、库痕哈喇合邵、噶海、茅高阿大克、门绰克、什喇虎敖塔孛罗、兀喇汉哈达等处。既分之后,倘有越此定界者,坐以侵犯之罪。至于往来驻牧,务彼此会齐,同时移动,不许参差。
此次会盟于1634年十月二十二日举行,地点在硕翁科尔地方。史称“硕翁科尔会盟”。硕翁科尔,据《游牧记》载,即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驻地双和尔山。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苏木。会盟中,阿什达尔汉、塔布囊达雅齐招集了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翁牛特、四子、塔赖(即阿鲁科尔沁部)、吴喇忒、喀喇沁、土默特等部首领及多诺楚虎尔、达赖,寨桑巴克什、吴巴里山津,塔布囊塞冷、阿都海,卫征侍卫、班扎尔等八旗下蒙古人,办理了指授牧地,编审壮丁,审理案件等事项。
指授牧地时,首先,指定了诸部游牧地边界,其次,划定了合计地界大势。在指定游牧地边界时,均提到两处地名,作为诸部边界。而每两处地名之一都与合计地界的北界相重合。这说明,该两处地名之中,一处为北界,另一个应为南界。但在合计地界的南界中只出现了正蓝旗与扎鲁特部的边界多布图俄鲁木。这里还以西南-西-西北--东北--东南-南等顺时针方向记述了合计地界大势。据此可以较清晰地了解当时蒙古诸部游牧地布局。下面对诸部游牧地边界和合计地界大势进行详细分析。
关于诸部游牧地边界进行分析如下:
翁牛特与巴林以胡喇虎、胡虎布里都(hvrahv, kvhe buridu)为界。胡喇虎是前已提及的绰农河之胡喇虎,即《游牧记》所载,扈拉琥山。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拉沐沦苏木。同时这也是合计地界之北界。胡虎布里都不详。
巴林与镶蓝旗以克里叶哈达、胡济尔阿达克(keriye hada, hvjir adak)为界。克里叶哈达,据《游牧记》载,即阿噜科尔沁旗西南百三十里之刻勒峰,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胡济尔阿达克是蒙古语“胡济尔(河)末端”之意。据《游牧记》载,喀尔喀左翼旗东至霍吉尔河。“霍吉尔”是“胡济尔”之异译。据《喀尔喀左翼旗游牧图》,该旗东北部霍雅尔河之齐特古朗应即此地。1634年,爱新国西征察哈尔时所经乎吉礼亦为此地。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哈尔稿苏木。
两红旗与奈曼以巴噶阿尔合邵、巴噶什鲁苏忒(baga al hoxoo, baga silusutei)为界。从合计地界的记述顺序来看,巴噶阿尔合邵在克里叶哈达之东。据《游牧记》载,阿鲁科尔沁旗西南百二十里之阿特和硕山可能是此地,今地不详。巴噶什鲁苏忒,据《大清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载,即养息牧牧场东北一百六十里之巴汉西鲁苏忒山。1634年十二月,皇太极命祁他特车尔贝、塞冷布都马尔、塞冷车臣等归顺察哈尔首领驻牧于石鲁苏特地方。位于今辽宁省彰武县一带。
敖汉与正黄旗以扎噶苏台、囊家台(jagasutai, nanggiyatai)为界。从合计地界的记述顺序来看,扎噶苏台位于巴噶阿尔合邵之东,据《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全图》,即齐哈苏台庙(jihasutai s]m-e)。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扎嘎斯台苏木。囊家台不详。
镶黄旗与四子部落以杜木大都藤格里克、倭朵尔台(dumdadu tenggelik, odoltai)为界。杜木大都藤格里克,据《游牧记》载,即扎鲁特左翼旗北百八十里之天河,蒙古名都木达都藤格里河。倭朵尔台是蒙古语“有蒲草”之意。据《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载:
敖都勒台嘎查。位于(吉尔嘎朗)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敖都勒台,蒙古语,有蒲草。
即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吉尔嘎朗镇敖都勒台嘎查。
塔赖达尔汉与两白旗以塔喇布喇克、孙岛(tala bulak, sondoo)为界。塔赖达尔汉就是阿鲁科尔沁部首领达赖楚虎尔。塔喇布喇克,据《游牧记》载,即科尔沁右翼中旗西之塔勒布拉克或科尔沁左翼中旗东北百二十里之他拉泉。塔勒布拉克或他拉泉实为塔喇布喇克之异译,是清代科尔沁右翼中旗与科尔沁左翼中旗交界处,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塔拉宝力皋苏木。孙岛,据《内蒙古地名志》载:
巴润散都嘎查,位于(海鲁吐)苏木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以附近繁茂的刺榆树命名,为区别同名邻屯,冠以方位,巴润散都,蒙古语,西刺榆。
准散都嘎查。位于(海鲁吐)苏木政府驻地北6公里。……因座落于巴润散都之东,故名。
即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海鲁吐苏木巴润散都嘎查、准散都嘎查等地。
正蓝旗与扎鲁特以诺绰噶尔、多布图俄鲁木(nocogar, dobutu olum)为界。据《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名志》载:
敖西尔Nθqθri……因座落于敖西尔山脚,故名。
因蒙古语科尔沁方言中习惯将c读作x音,故敖西尔即为诺绰噶尔。多布图俄鲁木是西遼河上的一處渡口,将在后面的合计地界大势中详述。
关于合计地界大势进行分析如下:
西北至哈尔占(galjan),此地即1631年设立哨所之二哈尔占,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益和诺尔苏木和翁牛特旗海金山种牛场,据此判断,合计地界之西界纳喇苏台(narasutai)在哈尔占之南。据《游牧记》载,即翁牛特左翼旗南二十里之大松山,蒙古名伊克纳喇苏台。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另外,合计地界的西南界噶古尔苏(gagvrsu)则在纳喇苏台之南。据《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载:
高日苏庙嘎查委员会……以驻地高日苏庙村命名。系蒙古语,意为茬子地。
即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高日苏苏木高日苏庙嘎查。
北至胡喇虎(hvrahv)、克里叶哈达(keriye hada)、巴噶阿尔合邵(baga al hoxoo)、扎噶苏台(jagasutai)、杜木大都藤格里克(dumdadu tenggelik)、塔喇布喇克(tala bulak)、诺绰噶尔(nocogar),这些地名在诸部游牧地边界中均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东北至纳噶台(nakatai),据《游牧记》载,科尔沁右翼中旗东至那哈太山,一作纳哈台坡。科尔沁右翼前旗西至那哈太山。可见,此地为清代科尔沁右翼中旗与科尔沁右翼前旗交界地。据《科尔沁右翼中旗游牧图》,那噶台山在交流河右岸。据此,纳噶台应位于今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另据《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载,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白辛乡白音村下辖一个自然村名为拉格歹。
东至兀蓝达噶胡里也图(ulandaga huriyetu),据《游牧记》载,科尔沁右翼中旗东南二百十里有乌拉达罕坡。科尔沁左翼中旗东南二百五十里有乌拉达罕岗。另外,科尔沁左翼中旗东至鄂拉达干。可见,乌拉达罕坡、乌拉达罕岗、鄂拉达干等地是清代科尔沁右翼中旗与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交界处,其地理位置与兀蓝达噶胡里也图相近,位于今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乌兰花镇。
东南至哈尔巴噶尔(harbagal),据《游牧记》载,科尔沁左翼中旗东南三百五十里有大射山,蒙古名伊克哈尔巴尔。三百六十里有巴汉哈尔巴尔山。即今吉林省双辽市双山镇大哈拉巴山、小哈拉巴山。
南至多布图俄鲁木(dobutu olum)、胡得勒(kutere)、乌讷格图莽喀(unegetu mangka)、布木巴图(bumbatu)、胡鲁苏台(hvlusutai)、古尔班克谷尔(ilan cvnggur)、库痕哈喇合邵(kuhen i haran hoxoo)、噶海(gahai)、茅高阿大克(moo gao i adak)、门绰克(moncok)、什喇虎(sirahv)、敖塔孛罗(uota boro)、兀喇汉哈达(ulagan hada)等处。据合计地界以顺时针方向记述地名判断,其南界这几处地名是以从东到西的顺序排列。
多布图俄鲁木dobutu olum位于哈尔巴噶尔山之西,也是前已提及之正蓝旗与扎鲁特交界处。蒙古语意为“坡岗渡口”。据此判断,多布图俄鲁木是西辽河的一处渡口。据《科尔沁左翼中旗游牧图》,西拉沐沦河(西辽河)与老哈河(东辽河)汇流处右岸有坡岗东湾(dobutu-yin jegun suu)为科尔沁左翼中旗与科尔沁左翼后旗交界处。其地理位置与多布图俄鲁木相符。
胡鲁苏台(hvlusutai),据《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载:
胡勒斯台嘎查。位于(甘旗卡)镇政府驻地东2公里。……以附近泡子里繁茂的芦苇命名。呼勒斯台,蒙古语:有苇子。
即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镇呼勒斯台嘎查。
另外,胡得勒、乌讷格图莽喀、布木巴图等地位于多布图俄鲁木与胡鲁苏台之间,即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境内。地理位置有待确定。
古尔班克谷尔(ilan cvnggur)在康熙本《清实录》中作“古尔班充谷尔”。据此,“克”应为“充”之误。据《一统志》载:
冲古尔河在(养息牧)牧场东北一百余里。自科尔沁左翼前旗流入境。西南流会养息牧河。
即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与辽宁省彰武县交界处的大青沟水库。
库痕哈喇合邵(kuhen i haran hoxoo)是蒙古语“库痕(河)黑山咀”之意。据《一统志》载:
库崑河在(养息牧)牧场西北一百十里。源出喀尔喀左翼南乌泥苏台山。东流经土默特左翼北。自西勒图库伦流入境。又东北流会养息牧河。舆图作呼浑河。
库崑河即库痕河。另据《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志》载:
哈拉胡绍嘎查……屯中有一条沟,沟头有泉,名叫哈拉宝力稿,蒙语意为黑泉。屯南河岸有一座山嘴子。形似犁铧,故以此定屯名。哈拉胡绍蒙古语,黑色的山嘴子。
此地位于库崑河流域,即今通辽市库伦旗三家子镇哈拉胡绍嘎查。该地亦为1632年爱新国西征察哈尔时所经喀喇和硕地方。
噶海(gahai)、门绰克(moncok)是1631年爱新国为阿鲁蒙古指授牧地时所定西界噶海、门绰克。噶海即今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哈日稿苏木之噶海山。门绰克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平安乡满楚克庙村。
茅高阿大克(moo gao i adak)可能是1632年爱新国西征察哈尔时经过的莫霍尔郭勒,位于噶海(gahai)、门绰克(moncok)之间。今地不详。
什喇虎sirahv,据《游牧记》载,即敖汉旗东六十里之沙尔呼达苏尔海额勒苏图岗。“什喇虎”即“沙尔呼”之异译。据《昭乌达盟敖汉旗图》,敖汉旗东北部有什勒哈滩(xirq-a-yin tal-a)。此地为敖汉旗与奈曼旗交界处,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太和乡舍利虎村舍力虎水库。
敖塔孛罗uota boro,据《游牧记》载,即敖汉旗北四十五里之鄂达木波罗山,亦名宽山。据《昭乌达盟敖汉旗图》,敖汉旗北之兴仁寺([r[xiyel-yi delgereg]l]gci s]m-e)旁有乌都博洛(odu boro即为此地。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
喇汉哈达(ulagan hada),以合计地界的记述顺序判断,应该在敖塔孛罗之西,噶古尔苏之东。据《游牧记》载,即敖汉旗北七十里之毕齐克图乌兰哈达。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水库。
据以上分析结果可知,诸部游牧地由西向东依次为翁牛特、巴林、镶蓝旗、两红旗、奈曼、敖汉、正黄旗、镶黄旗、四子、阿鲁科尔沁、两白旗、正蓝旗、扎鲁特。其中,翁牛特部游牧地位于最西段,即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中部。巴林部游牧地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南部至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北部之间。镶蓝旗、两红旗等三旗游牧地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南部至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之间。敖汉、奈曼二部游牧地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至科尔沁左翼后旗东部之间。两黄旗游牧地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南部至科尔沁左翼后旗中西部之间。四子、阿鲁科尔沁二部游牧地位于今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东南部至科尔沁左翼后旗中东部之间。两白旗、正蓝旗等三旗游牧地位于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南部至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东部之间。扎鲁特部游牧地位于最东端,即今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至吉林省双辽市之间。
诸部合计地界大势,西启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中部哈尔占山、纳喇苏台、高日苏庙,东至今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乌兰花镇、双辽市双山镇大哈拉巴山、小哈拉巴山。北自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科尔沁右翼中旗等旗中部,南抵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奈曼等旗中部,即山阳地区中心地带。
由此可知,蒙古诸部与八旗蒙古的游牧地间隔交错于一处。可是,日本学者冈洋树先生在《关于天聪汗时期两次蒙古会盟》一文中认为,“据‘yeke hajar’北境之地名与作为外藩蒙古及八旗边界的两处地名之一相重合判断,yeke hajar’应该理解为八旗游牧地。即该记载为八旗游牧地四至,而非外藩蒙古之边界。”从而得出了“西拉沐沦河迤北游牧地被指授于巴林、奈曼、敖汉、四子部落、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等外藩蒙古,西拉沐沦河迤南为八旗游牧地”的结论。也就是说,他将“合计地界”的满语对应词汇“uheri amba ba”及蒙古语对应词汇“b]k]de yeke hajar”中之“amba ba”即“yeke hajar”理解成为八旗游牧地。同时还提出了“‘amba ba’一词只见于<清实录>满文本而不见于汉文本。“在‘amba ba’的四至中将‘多布图俄鲁木’记于南界最东端,且将其作为扎鲁特与正蓝旗之边界之事该如何理解?……若‘纳噶台’为硕翁科尔会盟中被指定的‘amba ba’之东北界,八旗之‘amba ba’可能要包括后来的科尔沁左翼全境”等疑问。总之,冈洋树先生的观点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不应该将uheri amba ba”或“b]k]de yeke hajar”拆开理解,它指的一定是蒙古诸部与八旗蒙古共同的“合计地界”。本文中对合计地界大势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爱新国通过硕翁科尔会盟对蒙古诸部实施了有效统治,并奠定了清代外藩蒙古盟旗制度的基础。硕翁科尔会盟之后,即1634年八月,林丹汗在西征途中,卒于打草滩。1635年四月,林丹汗之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与其母苏泰太后率察哈尔余众在鄂尔多斯之托里图地方归附了爱新国。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归顺蒙古诸部作为清朝的藩部,被称为“外藩蒙古”。清朝建立之后,对今内蒙古境内的蒙古诸部游牧地又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直到康熙年间,内蒙古各旗的游牧地才得以基本固定化。
 

资源网站: 赤峰学院 赤峰学院图书馆 软件工具 资料室
 
版权所有:赤峰学院西拉沐沦流域文化研究院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迎宾路1号  电话:0476-8300000    传真: 0476-8300000

邮箱:xlmlyj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