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克图(内蒙古大学)
众所周知,拉施特(Rashīd al-Dīn)《史集》(Jāmi‘ al-Tawārīkh)是研究古代蒙古历史及蒙古帝国历史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史集》提供了若干关于蒙古族祖源和古代蒙古部落历史相关的珍贵记载,而此类记载往往为同时代的其他史书所缺载。比如说,关于迭列列斤(??????)?蒙古与尼鲁温(?????)?蒙古相关的一些历史事实,我们主要是从《史集》中得知的,而国内外学者也曾对迭列列斤?蒙古与尼鲁温?蒙古的历史进行过诸多研究,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可是,仔细阅读拉施特《史集》波斯文原文,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领域的一些研究结论值得商榷,尚有继续研究探讨的必要。故本文根据《史集》记载,就尼鲁温?蒙古与乞牙惕部的关系和乞牙惕部的构成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希望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史集》关于迭列列斤(??????)?蒙古和尼鲁温(?????)?蒙古记载是与蒙古族源相关的重要记载。《史集》记载额儿古涅昆传说的同时,将蒙古的起源追溯到遁入额儿古涅昆的捏古思和乞牙惕两个氏族,并对走出那里的蒙古诸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据《史集》记载,走出额儿古涅昆的部落,根据其构成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第一支为迭列列斤?蒙古,第二支为尼鲁温?蒙古。迭列列斤?蒙古是指遁入额儿古涅昆的捏古思和乞牙惕两个氏族后裔所形成,并走出那里的蒙古诸部落。尼鲁温?蒙古是指阿兰豁阿在丈夫朵本伯颜死后所生的三个儿子的后裔所形成的部落。尼鲁温的意思是脊背,以此表明阿兰豁阿纯洁的腰脊。尼鲁温,波斯文写作?????,应为蒙古文niruγun。
除此之外,《史集》还对尼鲁温?蒙古的构成作了较详细的解释。据《史集》记载,尼鲁温?蒙古内部还可分以下三个分支。
一,到第六代后裔合不勒为止的阿兰豁阿后裔,子孙,侄子及他们氏族的所有成员都被称为尼鲁温。
二,虽为尼鲁温,但称他们为乞牙惕,他们是从阿兰豁阿第六代后裔合不勒汗后裔所出的部落。
三,虽起源于尼鲁温,乞牙惕部落和阿兰豁阿纯洁后裔,从她的第六代后裔合不勒汗所出的诸部落被称为乞牙惕孛儿吉斤。他们的世系是从合不勒汗之孙,成吉思汗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开始形成的。
以上几条记载,解释了尼鲁温、乞牙惕和乞牙惕孛儿吉斤三个词的基本含义。由此可知,以上三个概念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又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如何准确无误地理解并复原以上几个固有名词。《史集》俄译本和汉译本中在翻译以上几个名词时,出现了一些微妙的错误。例如,上述第三条中的“虽起于尼鲁温,乞牙惕部落和阿兰豁阿纯洁后裔,从她的第六代后裔合不勒汗所出的诸部落被称为乞牙惕孛儿吉斤。”该句中的“尼鲁温,乞牙惕部落”这一词在俄译本和汉译本中分别被译为“племени нирун-кият”和“尼伦乞牙惕部落”。乞牙惕孛儿吉斤一词又分别被译为 “кият-бурджигин”和孛儿吉斤乞牙惕。但是,我们通过仔细阅读其波斯文原文可知,前者的原文为“nīrūn waqīyāt”,而这里的“nīrūn”和“qīyāt”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具有并列关系的两个词,直接译成“尼伦乞牙惕”恐不够准确,易造成误解。后者原文为“qīyātburjgīn”,其中间没有耶扎菲。蒙古语中乞牙惕孛儿吉斤是一个固有词,不能理解成孛儿吉斤乞牙惕,《史集》俄译本此处翻译准确,但汉译本在转译时却出现误译。《史集》英译本注意到以上问题,并进行了正确翻译。
《史集?部族志》以上记载,虽然解释了尼鲁温?蒙古的构成及尼鲁温与乞牙惕诸部之间的关系,但其所述内容,仅限于从阿兰豁阿到合不勒汗时期为止的尼鲁温?蒙古诸部,而对合不勒汗以后形成的乞牙惕与乞牙惕孛儿吉斤诸部历史未能留下详细的记载。《史集?部族志》详细记载了尼鲁温部落中的十九个部落,他们分别是:哈塔斤部落,撒勒只兀惕部落,泰亦赤兀惕部落,赫儿贴干和昔只兀惕部落,赤那思部落,那牙勤,兀鲁惕和忙忽惕部落,朵儿边部落,巴邻部落,巴鲁剌思部落,哈答儿斤部落,照烈惕部落,不答惕部落,多豁剌惕部落,别速惕部落,雪干部落和轻吉牙惕部落。
通过《史集》以上记载,我们对上述诸部历史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遗憾的是由于《史集》中缺乏关于对乞牙惕诸部历史的详细记载,因此,学者们至今对后者了解甚少。那么,《史集?部族志》为什么缺少对乞牙惕诸部的历史记载呢?这是一个值得考虑和探讨的问题。
《史集?部族志》第四部分虽然没有留下对乞牙惕诸部历史详细记载,但仔细阅读《史集》其它章节可以发现:在第一卷序言中记载了与上述问题相关的重要内容。在《史集》第一卷序言中列出的“从的卜-牙忽亦四子后裔所出诸突厥游牧民族名称”一节中,把起源于额儿古涅昆的蒙古部落作为其一支进行介绍,并对他们进行了分类。
其文载:
这原来的蒙古人逐渐成为两部分。
第一支,曾在鄂儿古涅昆,并〔在那里〕形成,各自获得固有名称并走出那里的原来蒙古人所出的一支。他们是捏古思,兀良合惕,弘吉剌惕,亦乞剌思,斡勒忽讷惕,豁罗剌思,额勒只斤,弘里兀惕,斡罗纳兀惕,晃豁坛,阿鲁剌惕,乞里克讷惕,嫩真,许慎,速勒都思,亦勒都儿勤,巴牙兀惕和轻吉惕。
第二支,由朵本伯颜夫人阿兰豁阿在丈夫去世之后所生的三个儿子分出的诸部落。朵本伯颜是已被记住的···是出自原来的蒙古人,阿兰豁阿出自豁罗剌思部。这些部落也可分为两支。
尼鲁温:真正的尼鲁温为十六个部落。他们是哈塔斤,撒勒只兀惕,泰亦赤兀惕,赫儿贴干,昔只兀惕,赤那思,又称他们为捏古思,那牙勤,兀鲁惕,忙忽惕,朵儿边,巴邻,巴鲁剌思,哈答儿斤,照烈惕,不答惕,多豁剌惕,别速惕,雪干,轻吉牙惕。
?????(har‘aūn):称为乞牙惕的?????可分为两支。真正的乞牙惕是这样的。即禹儿勤(yūrkīn),敞失兀惕(jīngshīūt),乞牙惕-牙撒儿(qīyāt-yāsār),乞牙惕-孛儿吉斤,其意为蓝眼睛。他们的氏族始于成吉思汗的父亲,成吉思汗子孙和他父亲的子孙属于这个部落。
上述记载提供了关于尼鲁温与乞牙惕关系以及乞牙惕诸部构成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分析可知,以上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重要消息。
第一, 举出了尼鲁温部诸部的具体数目。这里虽说尼鲁温部诸部落为十六个,而上引《史集》第四部分中则列出隶属尼鲁温十九个部落,前后记载存在矛盾。
第二, 提出了与尼鲁温一词相对称的哈鲁温?????一词。
第三, 对乞牙惕部的构成情况进行了新的解释。
接着,我们将对以上几个问题分别进行分析。首先,关于尼鲁温诸部应该包含多少个部落的问题,《史集》的记载缘何前后矛盾?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比较《史集》第一卷序言中的记载和《史集部?族志》第四部分的相关记载可知,两者的记载是基本相同的。前者将赫儿贴干和昔只兀惕两个部落以及那牙勤,兀鲁惕和忙忽惕部三个部落分别作为一个部落进行了描述。关于前者为什么对他们进行以上分类,这个问题有待作进一步研究。其次,这里最让人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理解?????一词的问题。从上述记载来看,?????一词不仅指乞牙惕部,而且是作为走出额儿古涅昆的蒙古部落第二支的一个分支名称而出现的。其另一个分支为尼鲁温,那么,这个?????是什么词,其意义又是什么呢?《史集》伊斯坦布尔本,塔什干本和阿里扎德校勘本,Roshan本中均载有该词。遗憾的是,俄译、汉译和英译等主要几个译本中都见不到这个词。笔者认为这很可能是蒙古语ariγun一词的波斯文撰写。十三世纪初,蒙古语中存在词首A元音之前带H辅音现象。所以,其读音应复原成hariγun,即现代蒙古语的ariγun,具有纯洁之意。《史集》中曾指出尼鲁温(niruγun)是象征着阿兰豁阿纯洁之腰。第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上述记载所提及有关乞牙惕部构成情况的相关信息呢?
据《史集?部族志》第四部分记载,从阿兰豁阿第六代后裔合不勒汗后裔所出的部落均为乞牙惕。但是,上引《史集》第一卷序言所提到的乞牙惕部落为只有以下四个。
(一) 禹儿勤(yūrkīn),《蒙古秘史》称作jurgin,是由合不勒汗的长子斡勤-巴儿哈
黑后裔所构成的部落。成吉思汗时期其首领为薛扯别乞,与成吉思汗进行过
多次战争。
(二) 敞失兀惕(jīngshīūt),《蒙古秘史》称作?angšiγutu,是由成吉思汗祖父把儿坛巴秃儿长子蒙格图-乞颜后裔所构成的部落。
(三) 关于乞牙惕-牙撒儿(qīyāt-yāsār)部的构成情况,笔者未能找到相关记载。
(四) 乞牙惕-孛儿吉斤,是指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把阿秃儿后裔所构成的部落。包括成吉思汗后裔。
这里为什么只提到以上四个乞牙惕部落名称呢?据《史集?部族志》第四部分所述关于乞牙惕部的解释,合不勒汗后裔所构成的诸部落都可称作乞牙惕。但这里提到乞牙惕诸部名称时,只提到了以上四个部落。那么除以上四个部落之外的合不勒汗后裔,当时是否也称为乞牙惕,因为缺少史料,无法考证。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这里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史集》第一卷绪论中虽然提到一些乞牙惕部名称,但《史集·部族志》第四部分中未记载其相关历史。第二,从《史集》第一卷绪论中所提到的若干乞牙惕部名称来看,《史集?部族志》第四部分中所述有关乞牙惕部构成的相关解释有待进一步研究。至于什么原因导致产生以上不同的两种记载尚待进一步研究。
笔者推测,或许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可能性:一,从《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开始,包括合不勒汗在内的成吉思汗祖先历史以个人传记形式被描述,所以未对后来形成的乞牙惕诸部历史给予充分的描述。二,目前我们手中的《史集?部族志》内容不是它完整的原稿,其中关于乞牙惕部相关的内容未撰写完成,或已散佚。
参考书目
(1),刘迎胜1994,《西北民族史与察哈台汗国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4-31页。
(2),Rashīd al-Dīn Fadl-Allāh Hamadānī. 1373/1995. M. Roushan and M.Mūsavī(ed.), Jāmi‘ al-Tawārīkh, Tehrān.[JT/RO]
(3),朝克图2008《关于拉施特“史集”中的“迭儿列勤”一词》,《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语版)2008年第二期,1-7页。
(4),拉施特1983.『史集』第一卷 第一分冊。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5),Рашид-ад-дин 1952a.Сборник летописей, том I, книга первая. Перевод с персидского. Л. А. Хетагурова. редакция и примечания Проф. А. А. Семенова. Издa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Москва?Ленинград.
(6),Rashiduddin Fazlullah 1998 JAMIUT_TAWARIKH Compendium of Chronicles A History of the Mongols Part One English Translation Annotation by W.M. Thackston. Publish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