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研究院简介 | 人才培养 | 学术季刊 | 科研团队 | 基地建设 | 政策文件
 

试论距今4300—2900年间(夏商时期)西拉沐沦河上游地区文化格局的演变

发表时间:2017-03-02
作者:德力格尔 孙永刚
西拉沐沦河上游位于北纬41°—45°,东经117°—124°,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赤峰市和通辽市)以及辽宁西部地区。这一地区属大兴安岭南缘,多山多水。燕山、七老图山、努鲁尔虎山和医巫闾山自西向东相间分布;乌尔吉木伦河、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教来河、大小凌河自北向南网布其中。整个地势大体为西北高,多山地;东南低,多丘陵平原。
西拉沐沦河上游地区是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二十世纪初,日本人鸟居龙藏、法国人桑志华在热河地区进行调查,但材料只限于地面采集。1921年,安特生对辽宁省锦西县(现葫芦岛市)沙锅屯洞穴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绳纹陶,同时也发现了彩陶,锦西沙锅屯遗址的发掘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开始;1930年,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毕业的梁思永先生对赤峰市林西县锅撑子遗址进行了调查;1935年,日本人在赤峰红山后进行了发掘,确认了两种考古学文化,就是赤峰第一期文化和赤峰第二期文化。1954年,尹达先生根据梁思永先生的建议,在正在编写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加入了赤峰红山后新石器时代遗址一章,尹达先生指出,这种以细石器为特征的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结合的一种文化。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刘观民先生的主持下,对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次发掘,第一次从地层上区分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两种不同类型的考古学文化,修正了1935年日本学者在赤峰红山后发掘与整理中把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谱系的文化混在一起的错误观点。1962年,中科院考古所内蒙古工作队对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现赤峰市)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进行了发掘,从而在西拉沐沦河以北揭示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即富河文化。80年代以后,西拉沐沦河上游地区的考古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先后发现和确认了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和小河西等考古学文化。
通过对区域内诸考古学文化的分布、特征、年代与成分构成的具体分析,夏至早商时期,西拉沐沦河上游地区可确定的只有一种文化,即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物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即陆续有所发现。1929年,日本人滨田耕作出版了《貔子窝》一书,该书著录有小库仑出土的圆折肩素面陶鬲、腹饰绳纹加划纹的罐形小阜鼎和新出土的素面磨光筒腹鬲等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陶器。后来,日本人八幡一郎在今河北省北部(原热河省南部)一带调查,江上波夫和水野清一在内蒙古及长城沿线调查,陆续有所发现。1935年,滨田耕作和水野清一到内蒙古赤峰挖掘,出版了考古发掘报告,对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在内的青铜时代遗存提出了赤峰第二期文化的命名,并以在当地曾采集到明刀钱为据,推定其年代约当中原的秦汉时期。这一观点在学术界流行了许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燕山南部地区的考古工作出现了新的面貌。1952年,在唐山小官庄基建工程中出土了六座石棺墓,墓中随葬的素面鬲、折腹盆等器物具有燕北夏家店下层文化同类器物的作风,安志敏先生通过对石棺及其随葬品的研究,认为其年代要早于东周,并首次指出《赤峰红山后》一书对所谓赤峰第二期文化年代的推断缺乏科学根据。1956年,裴文中教授率领北京大学考古专门化学生到赤峰红山实习,在5602·Ⅰ地点灰层中采集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甗,由吕遵谔先生执笔撰写的调查报告指出,过去所谓的赤峰第二期文化实际上还包含几个性质不同的阶段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发掘队刘观民、徐光冀二先生对赤峰夏家店遗址的发掘。对认识夏家店下层文化有突破的意义。虽然这次发掘所获遗物不多,但却发现该遗址明显存在出土遗物各有特点的上、下两层堆积,从所谓赤峰第二期文化中分辨出两种年代不同、文化性质也不相同的文化,以下层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以上层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夏家店上层文化,修正了1935年日本学者在在赤峰红山后发掘的、把两种不同时期、不同谱系的文化混在一起的错误观点。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发掘简报明确认为与殷商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年代也可能大体相当。自此之后,考古工作者在燕山山脉南北地区进行了大量发掘和调查,迄今已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数百处,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文化面貌、分期与年代、经济形态、宗教信仰、社会发展阶段及其与周围各考古学文化的关系都有了相当的了解,对该文化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赤峰市蜘蛛山遗址、1972年在北票市丰下遗址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多层堆积,为确定其年代分期提供了重要的地层依据。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敖汉旗白斯朗营子南台地发现了该文化遗存打破了小河沿文化遗存的层位关系,开始提出辽西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来源问题;在同年开始的对敖汉旗大甸子遗址的发掘中,又发现墓葬数百座,为研究夏家店文化居民的埋葬习俗及其反映的社会组织、社会发展阶段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在赤峰市郊区和赤峰县境内,沿英金河及其上游的阴河进行了石城遗址的调查,并发掘了新店石城遗址和西山根石城遗址,对石城址的分布、形制、结构、布局、文化性质及年代有了初步的认识。1996年至今,由张忠培领队的赤峰联合考古队在赤峰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区域性调查,并选择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进行发掘,使该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研究转入了以研究聚落形态为主要任务的阶段。
在燕南地区,1961年在昌平雪山村发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打破当地龙山期文化遗存的地层关系以及其居址、墓葬既与燕北地区同类遗存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现象,从而确定了该类遗存在燕南地区的年代上限,并提出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型的问题。1964年在大厂县大坨头, 1965年在蓟县张家园, 1973年在房山区琉璃河,1977年在平谷县刘家河,1977-1979年在蓟县围坊,1981年在滦南县东庄店发现了该类遗存的多层堆积,为燕南地区该文化的分期提供了科学依据。19861990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房山区镇江营和塔照遗址的发掘,使考古界对燕南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从1979年开始的河北蔚县壶流河流域的调查与发掘除发现有当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与龙山期文化以及二里岗期上层商文化遗存的叠压关系外,还发现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之间的相互打破现象,确定了其在当地存在的时限,理出了其发展线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者们都是将燕山以南西起壶流河流域,东至京津唐地区的同期古文化划归夏家店下层文化,并提出了燕南类型、燕北类型、药王庙类型、大坨头类型、壶流河类型等等类型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鉴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陶器中的尊、尊形鬲、无腰隔甗等在各类型之间存在着各自的特色。卜工先生以陶鬲谱系研究为基础,提出燕山南麓夏商时期的遗存不宜归入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观点,这一时期大坨头文化命名的提出和材料的日渐丰富,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燕山南北的这两种遗存是渊源有自、并行发展、性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而在燕山以北地区的广阔的区域内,夏家店下层文化文化面貌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形成了自身较为完整的演变序列,并构成了一个特征鲜明的稳定的陶器组合,区别于周邻同时期的其他考古学文化。20世纪90年代末,王立新等先生在重新界定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内涵后,认为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水系区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将燕山南麓广大范围内的同期遗存从中剔除出去。
从调查发掘掌握的资料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密集的区域是老哈河中游、教来河上游、大小凌河及其支流地区。其范围北至西拉沐沦河两岸,南到渤海之滨,东西大致以七老图山和医巫闾山为界。经过发掘的遗址已超过30处,墓葬近千座,在这广阔区域内,文化面貌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遗址所见陶器以夹砂或者泥质灰陶为主,褐陶和黑陶其次。流行绳纹或弦断绳纹。尊形鬲、无腰隔甗、罐形鼎、尊、中口深腹罐、双鋬深弧腹盆、大口鼓腹瓮、浅盘高柄豆等器类数量多,分布面广,且大都存在自身较完整的演变序列,从而构成了一个特征鲜明的稳定陶器组合,区别于周邻同时期的其他考古学文化。墓葬随葬品以鬲、罐为基本组合,且多施复杂的彩绘纹饰,是为专门冥器,风格亦独树一帜。依据最新资料,该文化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五段,其中二至五段大体上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一期至二里冈下层或稍晚,一段略早于二里头一期,可至龙山期之末。据已经公布的碳十四数据,可将这一文化的绝对年代大致估计在距今4300——3400年。
晚商时期,西拉沐沦河上游地区以往发现的同期遗存及其零星,面貌不清,大致存在近500年的空白期。近年来,对赤峰、通辽等地开展的专项调查与柳南墓地、喜鹊沟遗址的发掘,对这一时期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一)柳南墓地
柳南墓地位于内蒙古敖汉旗牤牛河旁一处山坳中,共清理墓葬21座。这批墓葬具有一些鲜明特点: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葬具,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葬或侧身屈肢葬;有火葬现象,在尸体上覆盖石块或土后多用木材焚烧;随葬器物以罐、双耳罐和钵、碗等陶器为主,有4座墓葬中碗均扣于罐上,所出陶罐中有一类个体很小且底部有四孔的泥质罐,应为明器。
柳南墓地的陶器皆为手制。陶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陶色有红、红褐、灰三种,个别陶器有红衣或者黑彩。素面陶器占绝大多数,仅有少量夹砂罐的腹部装饰有斜向或交错细绳纹,且这类罐的口沿下多有带戳压痕的条状堆纹,另有少量的陶罐的领、腹交接处装饰有一周附加堆纹。陶器除了上述器类之外,也见有少量纺轮。石器有钺、镞等。
这批墓葬不用木质葬具,有一些屈肢葬,存在罐、钵套合器,一些陶器装饰有红衣等特点与高台山文化墓葬相似。一些陶器上的绳纹应该是来自本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因素。但是,墓葬内填石、火葬等现象却不见于高台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而与本溪庙后山洞穴墓葬比较接近。综合来看,应该一支承袭庙后山文化与高台山文化因素的人群,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结束后来到努鲁尔虎山东麓的牤牛河流域所留下的遗存。
喜鹊沟类遗存
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喜鹊沟遗址为代表,类似的遗存还见于赤峰市松山区砚台山遗址。以往在通辽市小库伦、林西锅撑子山、克什克腾旗天宝同、巴林右旗古日古勒台等地也曾采集到风格类似的遗物。喜鹊沟遗址是一处季节性采矿遗址,在遗址中清理了两座房址和一处古代采矿坑。出土陶器中可辨识器类以鬲为大宗,还有少量的罐和盆。夹砂灰褐陶比例占75%以上,夹砂红褐陶占20%。陶器中饰绳纹的占80%以上。另外,还见到少量附件堆纹、珍珠纹和戳印的浅窝纹等。部分陶器上的绳纹比较模糊。喜鹊沟遗址出土高领鼓腹鬲应该是受到夏家店下层文化三足器形制的影响。另外,这类遗存陶鬲的领部于绳纹之上除了常加装饰一周附件堆纹外,有的于领中部装饰一排珍珠纹,这很可能是源于赤峰以北地区的因素。目前,喜鹊沟类遗存主要分布于努鲁尔虎山以西的西拉沐沦河及老哈河流域,碳十四测年,检测结果表明,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260——930年。测年数据区间的主体落在晚商的年代范围内,下限或可进入西周早期。
晚商时期,以发达定居农业为主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消亡后,西拉沐沦河上游地区的文化呈现出
 
多元、纷杂的面貌和格局,从柳南墓地、喜鹊沟遗址材料分析,这一阶段本地区人群的构成比较复杂,一定相对活跃,既有承袭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的人群,也有来自高台山、庙后山文化影响的人群到达西辽河上游地区,同时,这一时期,西拉沐沦河上游地区与商文化的联系较为密切,这是否与中原势力对西拉沐沦河上游地区铜、锡资源开发、获取有关系,还需要今后工作中予以关注。
 

资源网站: 赤峰学院 赤峰学院图书馆 软件工具 资料室
 
版权所有:赤峰学院西拉沐沦流域文化研究院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迎宾路1号  电话:0476-8300000    传真: 0476-8300000

邮箱:xlmlyj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