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赤峰日报》赤峰学院实践教学助推人才培养

2016年,赤峰学院凭借在率先转型发展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被确立为全区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同时被列入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2019年学校成功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建设赤峰大学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战略部署,擘画了学校未来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赤峰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室在分析自治区化工产业发展需求,合理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化工类专业传统的以知识系统发展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优化,构建了适应地方新经济发展的逐级提升的“意识培养-技能训练-工程训练-工程实践”的“四模块”化工类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现了能力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在实践教学环节里,按“基本操作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分“三阶段”实施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三阶段”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以缩短学生就业与企业岗位需求间的差距,循序渐进培养专业应用能力逐步提高,推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协调发展,夯实培养应用型人才基础,初步形成了化工类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了“虚实融合、教赛融合、产教融合”的“三融合”培养方式。依托虚拟仿真中心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两个虚实结合的“双场景”构建了“三层次、三结合”的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三层次”即按照应用型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将化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型、专业型及综合型。“三结合”为:虚拟仿真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虚、理结合”。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践(真实实验与实习)相结合——“虚、实结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相结合——“虚、创结合”。“三层次、三结合”化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解决了地方院校实践教学资源难以支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立了“兴趣引入—实践引导—实践融合”分层递进的竞赛体系,搭建了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院、校竞赛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高水平学科竞赛。依托学科竞赛构建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虚拟仿真、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训的贯通。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引入行业元素和企业资源;通过企业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们深入到真实的化工企业环境中去“做中学”,获得现场知识和职业经验,加速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该成果应用以来,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累计受益学生达1000多人,毕业生就业率在80%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及自治区级奖励20余项。《固定床反应器制备苯乙烯虚拟仿真实验》已被评为首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教学实验设备相关知识产权11项,发表教育教学相关论文13篇,区内外高校对我校化工专业的“四模块、三阶段、三结合”的化工类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四三三”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借鉴。

链接:

http://epaper.routeryun.com/Article/index/aid/563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