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心理导航

拖延的自白:我不是懒,是大脑的“避痛”本能

我是拖延,是交报告前刷视频的你、是立志健身却追剧的你、是考前才挑灯夜读的你。人们总说我是“懒”,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是大脑面对负面情绪时逃避式的自我保护,我的核心是大脑“逃避痛苦”,而非“拒绝行动”。

人有两个相对立的脑区,它们促使了我的诞生。一个是前额叶皮层,它像是一位管家负责理性规划;另一个是边缘系统,它像任性的孩子只追即时愉悦、逃避痛苦。当任务触发挫败感、恐惧感和焦虑时,边缘系统就会“劫持”注意力,将你引向刷手机、追剧等能快速获愉悦的事上,帮你暂时逃离心理痛苦。

我有三种常见的形态:首先是焦虑型拖延,它是因为对完美的高期待和对失败的恐惧而诞生的,就像是你因为怕考砸而不愿翻开课本;其次是逃避型拖延,它是用拖延来反抗被控制感,就像你因为抵触家长的安排而不开始行动;最后是兴奋型拖延,它的诞生是因为你享受deadline前的紧迫感,喜欢极限操作的成就感,认为“无压力无动力”。

摆脱我的关键不是“靠意志力硬扛”,而是“顺从大脑的脾气,减少抵触感”。你可以运用“5分钟启动法”,通过仅专注5分钟来打破开始时的恐惧,从而自然而然地持续推进;你也可以将大任务拆成小步骤,如将写一篇论文拆成找文献、写引言等步骤来降低大脑压力;还可以给即时满足找个替代品,如专注30分钟奖励听一首歌,用可控愉悦替代无意义拖延。

斯坦福动机心理学指出:“拖延不是懒,是恐惧穿了休闲装。”别让我耽误你的年华,请你一往无前,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