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过于理想化的研究
郭美丽
(赤峰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 要]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现在已成不争现实,在这种严峻的就业情势下,假设不能够放开视角去追求更多更广的就业与发展空间,而偏偏独恋苦苦难求的职位,无疑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不良心理。而且,在我看来,众人眼中的就业难其实也并非完全是因为就业机会太少,也存在现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普遍将自己的就业理想设定得太高造成的。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理想化 对策研究
1、 时代背景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仅有212万人,随着这五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毕业生呈爆发性增长的形势,2017年人数达到795万,相比2013年人数比较近四倍。在毕业生人数增长的同时,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并未相应的增多,才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就将面临失业。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巨大,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克服这巨大的困难化不利为有利呢?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经历,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魅力等方面有了很好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愿望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了能尽快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感到欣喜;而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要在自己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就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处处充满科技的社会。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知识成了社会生活的大事。大学是个小社会,假设我们在这个舞台扮演好了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那么我们走出社会后同样可以扮演好我们要扮演的角色。没有知识,在社会上是寸步难行,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更不要说服务于社会,对社会有所作为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种无价之宝。在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改变它;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也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总结;要颠覆迷信思想,更需要人类用知识来改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学习放在一生中的重要位置上,那么我们的社会每天就会有许许多多在学习的人,我们还会愁社会不进步?还会愁我们的国家不强大?为了祖国的强盛,我们要学习;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更应该学习。不学习,人类很可能会退化为野人;不学习,人类便会与其它普通动物“平起平坐”,甚至落后。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把握在大学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机会,因为大学社团里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用“付学费”的学习,犯了错误也可以从头来过。我们也可以从周围的同学身上学习。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要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如果觉得没有特长、没有爱好可能会成为自己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障碍,那么,你可以有意识地去选择和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你与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如果真的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多读些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的知识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了。要勇于实践,并处理好学习和实践的关系。丰富的社会实践的经历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淡然,工作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轻松,赚钱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容易。一份工作,一份职务,就意味着一份责任;你要做好它,而不是做完它。培养创新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机遇与挑战
当代大学生想法偏于浪漫,觉得社会问题只要按我们的理想随性而为就会得到完美的解决。但现在大学生个人的各种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学生自身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在社会上屡战屡败;部分学生经过高中的艰苦奋战,到大学后不再严格要求自己,导致专业知识欠缺;很多毕业生不注重知识的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缺乏对完成工作的基本要求;不少大学生缺乏求职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差,在很多求职场合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他们往往对于今天太过享受,觉得自己掌握了走向未来的全部蓝图。想法偏于理想化,对今天的安逸可能没有意识到危机,对于未来也有些过分的乐观。
当今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大学生面对的机遇很多比如都在提倡的创新,多种方式都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通过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等。 我们自己也可以利用在校时间多多参与创新活动,现在关于创新类的活动举不胜举创业大赛、创新科技大赛互联网加大赛等等,可以通过比赛培养自己的创意意识,增强创新能力。高校还为学生搭建学生实践实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通过与社会资源整合,不仅学生可以经过实习和锻炼成长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合作单位也可以从实习学生中找到需要的人才,提前把人才储备起来。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机遇,很多学生却不懂得把握。所以我们还是得回到我们今天面对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让理想和现实有一个真正的平衡,让我们自己平和下来,从容地思考和探究。
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当代大学生是现代社会中是一只不可小视的主力军,放眼望去,大学生的身影随处可见,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主题的大舞台上,大学生们使劲浑身解数,努力扮演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角色。然而,角色的选择是一个人生的选择,它取决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导向。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年轻人,是国家最新生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
(一)内在因素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多数同学是比较看好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当然对民营企业的选择也有,而且比往年有所增加,也有一部分的同学愿意自主创业。可以看出多数同学的这些选择仅仅局限在个人理想职业目标,缺乏对现实就业情况的了解,存在理想发展方向和现实形势不相符的问题。
(二)外在因素
1.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依据方针政策促进就业。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地方政府应依据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就业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规范高校招生规模。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涉及人事、劳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受制约的因素很多。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强化校园招聘市场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省市建立常设市场,推进建设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并不断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2.用人单位的作用
首先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其次用人单位应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用人单位对录用的大学生要进行科学分类,根据就业岗位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合理配置所需人才。鼓励大学生将职业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机会,只有满足了他们的职业需求,才可能满足用人单位自身人力资源内部增值的需要。再有要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广纳优秀人才。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要从对单位负责的角度考虑,敢于排除各种阻力和关系网,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真正从单位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出发才能够吸纳到优秀的人才。
    3.高等院校的作用
    一要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学水平。高等院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师资水平、办学规模、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专业,避免热门专业在同一学校的重复设置。改革教学体制,在教学安排中引入学生评分机制和教学竞争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二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要逐步把毕业生就业纳入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突出强调毕业生就业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并严格要求高校的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将工作层层落实。大学中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培养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三要完善和开拓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该在维护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和提供更广阔的择业舞台。加强高校与“关系单位”的联系,密切合作,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应该对自己负责。人生在世,虽然活着不全是为了自己,却有着对自己的责任,那责任是别人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的。对自己负责,就是要做一个无悔无愧的人。人活着,短暂几十年,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名成家,也不是成名成家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以,对自己负责,远不是成名成家那样简单,而是要活得充实,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价值安在?,也许只存在于自己的心中,也许在他人的评价中。总而言之,不能让自己委屈,也不能让自己遗憾。
四、总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解决好个人利益、国家须要以及社会责任三者的关系,防止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置国家需要及社会利益于不顾的错误观念。避免把职业理想设定为追求高收入的物质享受,避免追求生活上的奢侈。要疏导大学生以积极进取、乐观自信、敢于竞争的良好职业态度迎接职场的挑战,成功选择理想职业,把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抱负或者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胡新峰.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政治倾向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2]张举.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3]冯维东. 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与荣辱价值观重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4]赵金飞. 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问题与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06,(02):41-43.
[5]李款. 物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属性研究和建议分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2):97-98.
[6]孙红艳. 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论德育科学化的核心内容[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0):126-127.
[7]郭志仪,金文俊. 就业、就业形势与就业对策——人口学视角的思考[J]. 西北人口,2010,(05):109-112.
[8]樊立三. 大学生求职行为特点及就业对策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2014,(03):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