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
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一、2021年音乐学院学科建设综述
2021年,音乐学院学科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国家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历史性机遇,落实内蒙古教育厅、赤峰学院党委关于学科建设的各项要求,在音乐学院领导班子的领导下,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与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音乐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完善一流学科制度建设。2021年3月音乐学院启动“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制定了《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在2021年5月份音乐学院“一流学科推进会”上通过《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方案》《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工作计划》。二是一流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完备。一流学科梯队按照三个学科方向组建,院级骨干教师45人,研究方向、年龄、职称、学历层次比例合理。院级骨干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22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3人。外聘行业专家10人,其中,非遗传承人4人,国家一级作曲、作词、演员3人,二级作曲、演员2人。团队拥有五个一工程和萨日娜奖获得者。三是学科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以乌兰牧骑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展民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民族音乐创作,以及音乐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巴林右旗联合成立巴林格萨尔研究中心,促进地方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四是进一步挖掘学术研究潜力。论证“民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民族音乐创作”三个学科发展方向,并拓展了2022年后以“昭乌达民歌、蒙古族长短调、乌兰牧骑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三个重点研究领域。2021年在教学、科研、挖掘整理、传承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学科研究方向凝练拓展情况
1、夯实基础,守正创新。通过调查研究、专家的论证,以“民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民族音乐创作”三个学科发展方向为特色优势和支撑,未来着力建设“昭乌达民歌、蒙古族长短调、乌兰牧骑人才培养”三个方向,推进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音乐文化管理的创新发展。
2、突出特色,传承文化。为夯实创作、表演学科方向中民族、地域音乐元素,以及内蒙古、赤峰市民族音乐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聘请蒙古族长调非遗传承人哈斯巴图、巴林格萨尔非遗传承人孟和吉日嘎拉来我院任教,在教学、科研、挖掘整理、传承发展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三、学科团队建设
(一)学科人才、团队引进情况
引进专家学者,为促进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赋能。2021年7月起,聘请赤峰地区资深草原文化学者、原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赤峰市非遗专家组组长李宝祥老师、原赤峰市歌舞团团长白玉平、赤峰学院学科规划处副处长刘伟学等18名行业专家,就“音乐创作、乌兰牧骑基地建设、非遗传承、舞台剧创作”等方面开展讲座、教学示范和科研指导等活动,旨在有效带动音乐学院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与地方行业专家的合作交流,汲取赤峰地区民族文化精髓,使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与地方民族特色有机结合起来。
(二)学科人才、团队培育情况
1.鼓励骨干教师学历提升由“民族声乐演唱、器乐表演、民族音乐创作”三个学科带头人带领学科骨干和部分青年教师进行学习和深造。鼓励骨干教师学历提升,钢琴教研室李增兰老师赴韩国秋溪艺术大学攻读钢琴教育博士学位、马头琴教师孟和巴特赴蒙古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声乐教师白红梅赴蒙古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理论教师王奇赴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引进中国音乐学院长调研究生孛尔只斤·都丽娜,为学科建设梯队增加了后备人才,推动学科建设发展。
2.组织学习调研活动
2021年5月,由音乐学院副院长于英带队,组织一流学科团队成员赴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察学习,就研究生培养方案、一流学科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平台建设等主题进行学习、调研活动。赴东北师范大学就研究生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考察、调研活动。2021年6月由学科带头人张洪波教授带领学术带头人李东静、杨雯涵赴内蒙古师范大学参加一流学科建设研讨会,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为音乐学院一流学科的发展、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
四、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一)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与思政课堂建设有机融合。
音乐学院院一流学科建设紧密与思政教育元素相融合,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成功申报6个项目: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专项:于英《新时代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二是体美劳教育专项研究4项,分别是:白哈斯《高校音美结合的美育教育教学路径研究—— 以赤峰学院为例》、祁天航《综合类高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研究》、娜荷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构建艺术美育课程体系研究》、刘冬萌《美育视角下蒙东地区校外音乐教育机构现状与质量提升研究》、杜娟《党史百年红歌的育人功能研究》。
(二)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与非遗传承有机融合。
国家文化部将巴林右旗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英雄格斯尔的故乡”,音乐学院与巴林右旗合作,建立巴林格萨尔研究基地,进一步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与地方的合作,不仅服务地方建设,而且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发展。依托赤峰学院昭乌达民歌研究院、赤峰市非遗研究中心、赤峰市博物馆、赤峰学院契丹辽研究院,整理录制传承人演唱、演奏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与赤峰市非遗传承中心联合举办《蒙古族长短调民歌培训班》,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由于疫情原因延期举办。
(三)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与地方历史文化有机融合。
组织开展赤峰市草原文化学者李宝祥老师作品《契丹组歌》的创作与排练准备工作。《契丹组歌》不仅重现契丹音乐的原貌,更重要的体现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相结合的思想内涵,具有较高的时代意义。同时,《契丹组歌》的创作也推动契丹非遗音乐的研究和探索,是一流学科建设在非遗契丹音乐文化研究方面的一项成果,填补了契丹音乐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四)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与乌兰牧骑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2020年11月,音乐学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培训基地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旅游厅批准。围绕乌兰牧骑培训基地建设,为进一步了解乌兰牧骑的现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需求和发展方向,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带头人深入到赤峰及周边旗县9支乌兰牧骑,通过座谈、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开展调研活动。针对乌兰牧骑人才需求以及作品需求制定人才培育机制、输送机制、合作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确立了“创作-表演-传播-研究-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进一步拓展乌兰牧骑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密切合作,为以后在演艺、音乐创作、科研方面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五、学科建设成果产出情况(科研项目、论文、专利、专著、奖励)
音乐学院项目立项及发表论文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项、2021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6项、赤峰市社科联项目7项、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1项、赤峰市科学技术协会1项、校级课题5项;骨干教师论著2部、论文20篇。
音乐学院获奖情况:
1.2020年11月作品《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被评为赤峰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
2.骨干教师张大明创作《寻(埙)梦草原》六部--《序》《红山塬上音》《上京怀古赋》《西拉木伦颂》《龙腾随想曲》《尾》。
3.2020年11月,骨干教师张大明音乐作品《西拉木伦颂》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乌兰牧骑新人新作大赛”中获得原创作品获奖。
4. 2020年11月,骨干教师孟和巴特荣的作品《从“呼图克沁”看敖汉蒙古人的祭火习俗》获赤峰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论文类三等奖。2021年3月,孟和巴特参加赤峰学院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第三名。作品《‘HU’乐队作品中马头琴音乐分析及技巧》获得蒙古国教育大学博士生学术会论文三等奖。
5.2021年9月,骨干教师白红梅参加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获教学展示(微课)个人单项奖二等奖,个人全能奖三等奖。
六、学术交流情况
1.2021年6月4日,音乐学院诚邀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玉成教授来我院开展以“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围绕科研项目申报、一流学科建设诸问题、“民族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和答疑解惑,拓展了音乐学院教师的科研思路。
2.2021年6月4日至6日,音乐学院邀请内蒙古艺术学院安达组合青格勒等3人,围绕“民族音乐教育、器乐演奏、蒙古族传统弹唱”等方面进行了学术讲座与现场表演。对音乐学院师生提高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对一流学科建设的民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民族音乐创作三个方向拓宽了口径,融入了全新的民族理念,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2021年9月7日,音乐学院诚邀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赤峰市非遗专家组组长李宝祥老师,开展以“草原音乐文化、非物质文化、乌兰牧骑建设、红色革命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围绕非遗传承发展中遇到的痛点及解决路径、如何申请国家艺术基金、内蒙古濒临消失的艺术种类、赤峰市9支乌兰牧骑特色等话题,进行深入分析,为音乐学院扩充民族传统音乐乡土教材,突出民族与地区特色,提供了许多鲜活的资料。
七、人才培养
(一)学生培养
为全区乌兰牧骑等演出团体输送2021届毕业生5名。
2021年7月在全区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本大赛中,2018级学生于建龙荣获学生组全能一等奖。
(二)师资培养
2021年7月在全区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
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本大赛中吴丹老师荣获教师组个人全能三等奖;白红梅老师荣获微课制作二等奖、音乐学院荣获团体三等奖。 2021年3月,孟和巴特老师、白红梅老师荣获赤峰学院教学创新大赛第三名。
八、学科服务地方情况
1.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参加自治区宣传部、教育厅、中共赤峰市委宣传部、赤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赤峰广播电视台共演出6场。
2.学生通过乌兰牧骑每年为基层演出20余场次,参与学生200余人次。
3.为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为全区音乐人才交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与玉龙沙湖、乐飞扬钢琴学校、贝多芬艺术学校等校内外演出场所和培训机构,每年近200名学生参与演出和辅导。
4.在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巴林右旗乌兰牧骑、敖汉乌兰牧骑开展调研活动,就地方乌兰牧骑等演出团体人才雪球情况、技能培训情况、存在的建设发展问题等情况进行调研,为下阶段制定 “乌兰牧骑培训计划方案”奠定了基础,拟定了文化合作项目,为进一步服务地方做准备。
九、存在问题
1.一流学科建设团队成员的科研基础和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2.一流学科建设虽然已经起步,但是,取得成果与兄弟院系相比,还有差距。
3.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周期较长,效果不明显。
十、2022年度建设计划
1.向全国、自治区双一流高校学习,提高一流学科的
创新力度。
2.加强团队师资队伍的内涵文化建设,落实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
3.继续推进艺术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进程,鼓励申报自治区教育厅社科项目及各级各类政府奖项,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
4.继续打造自治区乌兰牧骑人才培养品牌,拓展民族音乐研究的深度,建设在本学科方向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料平台及研究中心。
5.推动人才工程建设,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人才项目,提升人才层次。
音乐学院
2021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