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乌兰牧骑培训基地2021年度总结报告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乌兰牧骑培训基地2021年度总结报告
2020年11月赤峰学院音乐学院成功举办“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乌兰牧骑新人新作大赛”,赢得了口碑与成绩双丰收,并挂牌成立“乌兰牧骑人才培养基地”。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勉励乌兰牧骑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的要求,赤峰学院音乐学院把“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为乌兰牧骑基地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回信四周年之际,赤峰学院音乐学院乌兰牧骑基地建设一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2021年乌兰牧骑基地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
一是针对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三个本科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培养目标、服务方向、专业技能三个方面,针对乌兰牧骑人才需要,在培养的目标上增加了一专多能相关内容。二是针对民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民族音乐创作的硕士研究生三个方向,认真研究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服务方向、创新实践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关于乌兰牧骑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修订。
(二)调研对接,与一流学科建设相融合。
一是为推动音乐学院一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针对乌兰牧骑培训基地平台建设,学科带头人组织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对赤峰地区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巴林右旗乌兰牧骑、敖汉旗乌兰牧骑,三支乌兰牧骑通过座谈、走访、参观、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二是围绕乌兰牧骑培训基地建设,为进一步了解乌兰牧骑的现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需求和发展方向。针对乌兰牧骑人才需求以及原创作品需求制定人才培育机制、输送机制、合作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确立了“创作-表演-传播-研究-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进一步拓展乌兰牧骑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密切合作,为以后在演艺、音乐创作、科研方面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课程实践,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8年音乐学院成立了校园乌兰牧骑,其中有声乐队、器乐队、舞蹈队三支队伍组成,近三年来校园乌兰牧骑组织演出和社会实践活动近100场次,参与学生达300余人。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传承乌兰牧骑精神,同时给予了同学展示自我,开拓视野,交流学习的机会。
(四)发挥基地作用,增进了学术交流。
乌兰牧骑基地成立一年来,承办昭乌达长短调民歌大赛和培训3次,参培人员达60余人次。提高了乌兰牧骑队员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让乌兰牧骑队员适应新时代文艺创作表演的要求,更好的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音乐学院诚邀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赤峰市非遗专家组组长李宝祥先生开展了“草原音乐文化、非物质文化、乌兰牧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围绕赤峰市9支乌兰牧骑的发展特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音乐学院乌兰牧骑基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二、乌兰牧骑基地建设存在的困难
(一)乌兰牧骑人员原创能力不足,精品力作匮乏。近年来新原创作品数量不断增加,但真正“留得下、传得开”的优秀作品却为之甚少。非专业人员作品质量不高,一些题材较好的作品缺少进一步的展示平台,缺乏后续的完善与提升。
(二)乌兰牧骑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专业人才短缺。我市乌兰牧骑现有队员大多毕业于艺术类中等专业学校,虽然整体专业水平很高,专业技能比较突出,但学历和学位偏低严重地影响了队员们的职称晋级等切身利益,为此,提高队员们的学历、学位事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工作。
(三)传统演出市场日趋萎缩,创新意识不强。虽然自治区要求乌兰牧骑演出必须深入基层,并且配备了先进的演出设备,但观众少于演员的局面依然多现。当前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及国家“民生工程”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欣赏到丰富的文艺节目,使传统演出市场面临巨大挑战。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充分利用赤峰学院音乐学院乌兰牧骑的培训基地平台,加大对乌兰牧骑表演人才、音乐创编人才、音乐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2022年培训基地拟定组织乌兰牧骑队长培训班和乌兰牧骑专业技能培训班。
(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音乐学院乌兰牧骑培训基地2022年将与基层乌兰牧骑联合排演项目。
(三)对全区各地优秀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对现有资料进行甄别遴选和归纳梳理,形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民间艺术集成》。
(四)加大对乌兰牧骑新创作品的支持力度,争得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参与,多方投入开展创作比赛、原创作品展示、创作研讨等活动。鼓励优秀作品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参与“五个一工程”评奖等。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乌兰牧骑培训基地
202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