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

当前位置: 首页» 一流学科

2021年度赤峰学院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工作计划及工作完成要点

2021年度赤峰学院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工作计划及工作完成要点


一、音乐学院一流学科的目标和定位

根据赤峰学院和音乐学院关于一流学科建设的工作要求和部署,充分发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民族音乐创作等学科特色和优势,围绕硕士课程建设,着力实现科学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双提升”,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的创新专业人才,完成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任务,争创校级一流学科,切实提升教育科研的综合实力和学科竞争力。

二、前期准备工作(2020年6月—2020年9月)

(一)组织机构建设:组建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团队

1、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马成武  张蕾  

副组长:孟和白音  浦彤伟 于英

成员:张洪波  李东静  杨雯涵  

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公室

主任:张蕾

副主任:张洪波

工作人员:杨雯涵  于玲  孙国强

音乐学院专家委员会

主任: 杨玉成(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

副主任: 张洪波

委员: 张蕾 于英 陈玉华 李宝祥 杨红村 毕世才 孙孝良 李东静 杨雯涵  

2、组建音乐学院一流学科研究方向梯队

民族声乐演唱方向:张洪波、王红艳、苏玥、王建峰、吴丹、孙国强、白红梅、敖特根其木格、牛莹、阿特哈、吴海燕、杨光

器乐演奏方向:李东静、郭丽艳、于玲、王瑞刚、张大明、李增兰、伊旦扎布、孟和巴特、毕远鹏、李媛

民族音乐创作方向:杨雯涵、宋汇霖、包江宁、刘东萌、李坤、刘晶、王征序、杜娟、李酉媛

(二)召开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创建动员会,传达学习赤峰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试行)》,赤峰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对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创建进行了研讨。

(三)落实申报工作:团队的李东静、杨雯涵、于玲、包江宁等骨干人员,积极协助填报赤峰学院一流学科申报简况表和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实施方案,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科遴选答辩会,取得成功,赤峰学院已经下达批文。

(四)由学科带头人牵头,学术带头人组织阶段建设工作会议,研究讨论一流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步骤。目前,三个梯队一流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步骤正在讨论中。

三、中期工作计划(2020年10月—2021年3月)

(一)由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包江宁,完善修改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同时,起草一流学科建设论证报告,报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已经审核通过。

(二)学术交流方面

1、受邀参加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节,观摩了解一流学科建设情况和硕士、博士教学情况。

2、邀请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杨玉成到赤峰学院开展讲座,主要讲解关于如何申硕、如何申报国家项目、如何开展科研等。

3、邀请其他专家开展讲座。

(三)平台建设(创设条件)

我们在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中,将充分利用目前已经建成的两个平台:

1、理论平台:建立音乐学院美育教育工作研究中心、与巴林右旗联合成立巴林格萨尔研究中心,促进地方民族音乐和高校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

2、实践平台:建设乌兰牧骑人才培训基地、赤峰民族音乐研究基地。依托平台开展民族演艺、社会需求培训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使一流学科建设更接地气,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契合。

(四)科研情况

以音乐学院统计的教师科研成果为准。

四、后期工作计划:(2021年4月——2021年12月)

(一)学科建设目标:完成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力争创建校级一流学科

(二)团队建设方面: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引培”,建立“内培外聘,双向交流”培养机制,着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措施如下:

拟聘舞蹈教学编导博士一名,在他的带动下,努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高素质“双师双能型”师资占比不低于8%(现状为5.2%),“双创型”师资占比不低于10%(现状为4.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到45%(现状为34%)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10%(现状为2.1%)左右。拟增加建成校级教学团队1个,打造校级教学名师1人,新增校级教坛新秀2人以上,力争实现“草原英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零”的突破。

健全教师队伍评价激励机制、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三)学科建设的创新及成果方面:

1、实施“专业改造”,着力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一是加大一流学科专业方向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计划两年为乌兰牧骑培养“一专多能”的艺术人才10-15人,对发展势头良好的音乐表演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实,着力提升服务社会、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二是根据民族特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特点以及建设实践基地的需求,逐步调整专业布局。计划建设“赤峰民族音乐研究基地”“乌兰牧骑培训基地”等,适时增加面向社会文化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和非遗音乐、昭乌达音乐研究型课程。三是加强成果转化。就现有创作的音乐作品进行上线、打榜、参加商业演出等活动,加强网络宣传,提高知名度,与繁荣地方文化产业相契合。四是提升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将民族文化灵活融入到教学之中。

2、加大科研方面建设力度。一是提升团队教师的责任感,落实工作任务。在后期力争增加自治区级项目2-3项、发表核心及国家级期刊论文5-10篇、专著2部,每人每年在省部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二是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成果质量,建设高层次专业水平和传承创新文化并举的科研团队,在高学历、高职称科研团队的带领下,力争在包括“国家艺术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课题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三是加强学科建设的横向联系,依托红山文化、蒙元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学科建设,筹划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研究基地、蒙元音乐文化基地、契丹辽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使我们从民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民族音乐创作方面的研究向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转化。

3、加强学术交流及调研。一是积极寻求与国内外优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关系,建立合作平台,力争两年主办1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每年参加本学科方向高水平学术研讨会不少于2次,专任教师人均每年参加本学科方向高水平学术研讨会不少于1次。支持学生在学期间参与国内各类比赛及学术交流活动。二是将与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举办昭乌达民歌培训班(9月16日)。三是发挥乌兰牧骑培训基地作用,下一步,按照学科建设需要,组织学术骨干到赤峰市的12个旗县区进行乌兰牧骑调研,深化与乌兰牧骑的合作,促进实用性演艺人次、艺术管理人才、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

下一步,一流学科的建设与硕士点的评估评价标准是一致的,一流学科的建设与硕士点建设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