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

当前位置: 首页» 一流学科

赤峰学院科技处调研音乐学院一流学科汇报材料


                                             赤峰学院科技处调研音乐学院一流学科汇报材料

                                                                                        发言人:学科带头人张洪波教授

首先我代表音乐学院热衷于科研的老师,感谢科技处各位领导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结项审批、论文发表给与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现在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音乐学院科研工作情况。

一、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常抓不懈。

音乐学院的几任领导把科研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科研工作一把手亲自抓制定科研工作计划,成立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学院资源向科研工作倾斜。

年初部署科研工作目标,年底绩效对科研成果突出的老师进行奖励。

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做科研表率。文剑院长、张蕾院长、黄国荣院长自治区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分管科研工作于英副院长带队赴首都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进行科研工作调研助推了音乐学院科研工作发展。于英副院长带领教授委员会给老师们申报项目进行意识形态把关,申报书的填写方式和技法给予指导,提升了老师们申报项目的积极性。

二、以老带新,加强科研梯队建设。

队伍建设逐步完备。学科带头人1名职称正教授,学术带头人2名(1人正教授、1人博士),骨干教师31人(其中,正教授2人、副教授18人、博士1人、研究生13人、国家一级作曲1人)的学术科研队伍。聘请蒙古族长调非遗传承人哈斯巴图、巴林格萨尔非遗传承人孟和吉日嘎拉等行业专家,弥补教学科研上的不足。

鼓励骨干教师学历提升由“民族声乐演唱、器乐表演、民族音乐创作”三个学科带头人带领学科骨干和部分青年教师进行学习和深造。鼓励骨干教师学历提升,钢琴教研室李增兰老师赴韩国秋溪艺术大学攻读钢琴教育博士学位、马头琴教师孟和巴特赴蒙古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声乐教师白红梅赴蒙古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理论教师王奇赴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引进中国音乐学院长调研究生孛尔只斤·都丽娜,为学科建设梯队增加了后备人才,推动学科建设发展。

三、夯实科研基础,服务大局。

科研工作是音乐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一项重要工作。夯实基础我们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科研工作交流研讨我们以夯实科研基础为出发点,针对教师的研究方向和专业方向针对性的进行项目申报。研究生三个方向的梯队教师,每月进行一次科研例会,我们召开3次科研工作推进会,全面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聘请草原文化李宝祥,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玉成教授内蒙古艺术学院安达组合来我院进行科研讲座,针对草原文化研究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如何申报国家艺术基金、以及内蒙古濒临消失的艺术种类等话题进行讲座和研讨,为音乐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扩充了民族传统音乐的素材。还组织一流学科团队成员赴音乐学院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调研为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手资料。

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以乌兰牧骑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展民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民族音乐创作,建立音乐学院美育研究中心、昭乌达音乐研究所,与巴林右旗联合成立巴林格萨尔研究中心,促进地方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为音乐学院科研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进一步挖掘学术研究潜力。论证“民族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民族音乐创作”三个学科发展方向,并拓展了2022年后以“昭乌达民歌、蒙古族长短调、乌兰牧骑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三个重点研究领域。2021年在教学、科研、挖掘整理、传承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科研工作服务于硕士点建设。在硕士点申报的过程中科研工作得到了专家评委的认可。

四、取得成果

通过我们1年多来的努力,科研成果总量是制定计划的3倍,自治区教育技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3项,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项、2021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6项、赤峰市社科联项目7项、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1项、赤峰市科学技术协会1项、校级课题5项;骨干教师论著2部、论文20篇。

很多老师的原创作品获奖:

1.2020年11月作品《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被评为赤峰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

2.骨干教师张大明创作《寻(埙)梦草原》六部--《序》《红山塬上音》《上京怀古赋》《西拉木伦颂》《龙腾随想曲》《尾》。

3.2020年11月,骨干教师张大明音乐作品《西拉木伦颂》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乌兰牧骑新人新作大赛”中获得原创作品获奖。

4. 2020年11月,骨干教师孟和巴特荣的作品《从“呼图克沁”看敖汉蒙古人的祭火习俗》获赤峰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论文类三等奖。2021年3月,孟和巴特参加赤峰学院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第三名。作品《‘HU’乐队作品中马头琴音乐分析及技巧》获得蒙古国教育大学博士生学术会论文三等奖。

5.2021年9月,骨干教师白红梅参加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获教学展示(微课)个人单项奖二等奖,个人全能奖三等奖。

音乐学院的科研工作虽然是刚刚起步,但在自治区同类高校中,已经走在前列。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1、我们将在三年一流学科评估到来之前,实现国家艺术基金零的突破,在个人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有李友媛老师,李秀梅老师,张大明老师,都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进行了申报。我们将不断完善积累成果和经验,力争完成这个目标。

2、原创作品将是我们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的重要抓手。一流学科下设三个科研团队分别承担了三个方向国家艺术基金预案,科研基地联合创作歌舞剧《祥哥刺吉公主》申报每年六月份的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展演后期资助项目。2《内蒙古民族民间音乐集成》项目3,《昭乌达音乐简史》项目。我们正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筹备中。

3、从单一的教学科研向教学科研、音乐文化研究并重的方向转变。

研究生课程拓展拟在两年内,增设旅游演艺演艺、乌兰牧骑文化创新,民族器乐演奏,音乐文化管理等课程推动地方民族音乐文文化的科学研究。

音乐文化研究:组织开展赤峰市草原文化学者李宝祥老师作品《契丹组歌》的创作与排练准备工作。《契丹组歌》不仅重现契丹音乐的原貌,更重要的体现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相结合的思想内涵,具有较高的时代意义。通过《契丹组歌》的创作也推动契丹非遗音乐的研究和探索,将填补契丹音乐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六、建议和困难

1、科研立项的支持选题,申报书填写,结项等工作经验不足,需要科技处给予支持。

2、与赤峰学院大文大理院系相比较还有差距,为了音乐学院的发展大局,请求科技处对音乐学院给予一定的制度倾斜,不要把我们音乐专业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