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图雅-基于教学反思的高中生物新授课的两次教学实践-乌兰图雅


摘要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本案例选取杜老师《DNA分子的结构》一节课新授课,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改变了之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有效的思考和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将微观的知识直观化,立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获取了知识,真正的实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授课;教学反思;教学实践

Two Practices of New Lectures in High School Biology Based on Teaching Reflection

Abstract:Teaching reflection has always been an effective means for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personal professional level. It is the process of teachers're understanding and Rethinking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and summarizing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Now many teachers will reflect on their gains and losses from their own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this case Teacher Du selected “Structure of DNA molecules a new lectures. Through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 the previous cramming method of teaching has been changed.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students to think effectively and allowing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micro knowledge is intuit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which stimulates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ables students to acquire knowledge independently, and truly realizes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new lecturesteaching reflectionteaching practices

背景信息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方针改变,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的培养,而是将重心集中在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并以促进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生物教师作为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者以及学生生物学习成效的促进者,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下,教师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对课程进行教学反思,运用相关理论开展生物教学,其课堂教学形式也相应趋于多元化,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及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学反思便成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纽带。

教学反思最早在1933年杜威的教育理念中体现,直至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欧美各国提倡以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后,对教师教学反思问题的研究随之增多。我国教育界学者也在进行教学反思的研究和实践,90年代初将教学反思引入教师教育发展,但是在实践教学反思时还存在不足,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更好地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杜老师是有着十年教龄的AB中学的生物学教师,研究生学历,从事生物学教师10年工龄,有着一定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在仔细的研读新课标后,对生物课程每一节课进行深度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进一步设计和调整。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抽象,有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课,因此课程的成败,关乎着学生对遗传的分子基础和基因表达内容的准确认知和整体把握。因此,杜老师完成了DNA分子的结构》的课程之后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设计后完成第二次课程的讲解。

案例正文

一、DNA分子的结构》的新授课教学实践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知道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这个事实后,正好奇DNA为什么能作为遗传物质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的亲代又是如何将遗传信息通过DNA准确无误的传给子代的?等问题时适时出现的一节起着呈上启下作用的课程,也是能将问题虫实验表象带到分子水平的一节课。所以这节课的成败,关乎着学生对遗传的分子基础和基因表达内容的准确认知和整体把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的研究历程,感悟沃森和克里克建构模型过程的艰辛。

2.通过对DNA平面结构图的剖析,总结DNA分子结构特点。

3.通过典例分析,引导学生归纳相关计算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相关的计算

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问题导入

老师: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有哪些?

学生:DNA和蛋白质。

教师:赫尔希和蔡司实验结论有哪些?

学生: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的DNA

无法证明蛋白质不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老师:DNA和蛋白质都是由多个基本单位组成的都是生物大分子,种类都很多,为什么DNA才能承担遗传物质的任务呢?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对DNA分子的神奇探个究竟。

2.阅读经典,感悟他人

老师:阅读第4748DNA模型建构历史的资料,说出该段历史给

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A.对真理的探索要有热情,而且不局限于单科知识领域。

B.善于与他人合作,团结就是力量。

3.重点内容,详解细读

老师:阅读49页内容,并观察图3-11说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

特点有哪些?

学生:两条相反平行链螺旋。

老师:DNA的一条链的方向是5’-3’,另一条链的方向是3’-5’而且两条

链之间是距离相等的碱基对链接的,所以始终平行。

学生: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链接排列再外侧。

教师:两条链有两条骨架排列再分子外侧。

学生:碱基A=TC=G由氢键连接,并排列在分子外侧。

老师:含氮碱基A(腺嘌呤)总是与T(胸腺嘧啶)配对连接,C(胞嘧

啶)总是与G(鸟嘌呤)配对连接,该原则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个嘌呤与一个嘧啶由氢键链接,排列再分子的内部,并由此将两条链连接再一起。

4.典例分析,总结规律

老师:出示例12让学生计算,并最后领着学生总结规律。

1从某个生物组织中提取DNA进行分析,其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该DNA分子的一条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24%是胞嘧啶,则与该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胞嘧啶分别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A

A 26%22%

B 24%28%

C 14%11%

D 11%14%

2有关双链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若一条链AT相等,则另一条链AT的数目也相等

B若一条链GC数目的2倍,则另一条链GC数目的0.5

C若一条链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相应碱基的比为2143

D若一条链的CT=12,则另一条链的CA=21

学生:计算。

老师:(1)一个双联DNA分子中A=TC=G,则A+G=T+C,即嘌呤

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互补的恒等:互补的碱基之和比值在两条链以及整个DNA

分子中都相等

3)不补则倒: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所占比值在两条链中呈倒数

关系

4A+T/G+C在每个DNA分子中具有特异性。

课后作业: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只有四种,怎么储存大量遗传信息?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DNA分子的主要特点”,这个重点的突破只通过一幅插图来解释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从上节课的宏观实验现象到这节课的微观分子水平的学习,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断层的,所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太空洞无效。所以对整个教学环节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改进:

1.充分利用科学探究历程,让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处理感悟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和精神财富之外,通过分析他们经历的错误和借鉴他人的科学成果重新修正的过程,对于学生理解DNA分子空间上两条链的距离为什么始终相等而表现出平行关系,以及DNA分子中含氮碱基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知,这对分子结构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2.利用DNA模型建构零件,让学生亲手实践——双链DNA分子平面结构的构建,将微观的分子知识实体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和体验,记忆更深刻。在碱基互补配对的不同配对中摸索出正确的配对方式,确认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脱氧核苷酸的不同排序中才能体验只有四种基本单位的DNA分子为什么能排列出千变万化的排序,并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还为下一步的DNA复制内容的教学奠定基础。

基于教学反思后的DNA分子的结构》课第二次教学实践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知道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这个事实后,正好奇DNA为什么能作为遗传物质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的亲代又是如何将遗传信息通过DNA准确无误的传给子代的?等问题时适时出现的一节起着呈上启下作用的课程,也是能将问题虫实验表象带到分子水平的一节课。所以这节课的成败,关乎着学生对遗传的分子基础和基因表达内容的准确认知和整体把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构的研究历程,简述沃森和克里克在建构模型出现的错误有哪些?是借鉴了他人的哪些成果最终得到成功的。并说出该段历史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2.利用DNA实物模型和平面结构图的剖析,以及绘画双链DNA平面结构图(片段),总结出DNA分子结构特点。

3.通过典例分析,让学生归纳DNA分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关规律。

教学重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相关的计算

)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问题导入

老师: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有哪些?

学生:DNA和蛋白质。

教师:赫尔希和蔡司实验结论有哪些?

学生: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的DNA

无法证明蛋白质不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老师:DNA和蛋白质都是由多个基本单位组成的都是生物大分子,种类都很多,为什么DNA才能承担遗传物质的任务呢?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对DNA分子的神奇探个究竟。

2.阅读经典,感悟他人

老师:阅读第47—48DNA模型建构历史的资料,回答问题。

老师:(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者是谁?

学生:沃森和克里克

老师:(2)建构该模型时科学界对DNA分子的认知水平如何?

学生:DNA由四种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长链,碱基有ATCG

种。

老师:(3)沃森和克里克出现的错误假设有哪些?

学生:碱基排列在分子的外面

三条链螺旋、单条链螺旋

相同的碱基之间相互配对,并排列在分子的内部

老师:沃森和克里克又是如何发现以上假设是错误的

学生:依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分子衍射图谱,对已做的结构模型进行校对和修正,从而排除了单条链和三条链螺旋的错误假设,证实了DNA分子双链螺旋的正确的。

借鉴了查哥夫提供的A=TC=G数据,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和双链螺旋的假设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老师:该历史给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和帮助

学生:a.对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b.善于借鉴他人成功的方法来提高自己,善于与他人合作,团结就是力量

c.有错就改,在不断的修正和努力中进步

3.重点内容,详解细读

老师:阅读49页内容,模拟绘制出图3-11DNA平面结构图,然后陈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学生:(1)两条反相平行链螺旋。

老师:DNA的一条链的方向是5’-3’,另一条链的方向是3’-5’这个方向由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中无碳糖——脱氧核糖中 碳原子的位置而定。而且连接两条链的碱基对ATCG由氢键连接的空间上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两条链始终平行。

相关知识链接

规则的双螺旋DNA分子螺旋柱子的直径是2nm

嘌呤AG是双环分子;CG是单环分子。

学生:(2)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老师: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分子外侧形成两条骨架,保障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学生:(3)碱基A=TC=G由氢键连接,并排列在分子内侧。

老师:含氮碱基A(腺嘌呤)总是与T(胸腺嘧啶)配对连接,C(胞嘧啶)总是与G(鸟嘌呤)配对连接,该原则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个嘌呤(双环分子)与一个嘧啶(单环分子)由氢键连接,排列在分子的内部,并由此将两条链连接在一起,并且空间上距离始终相等。

老师:利用手中的模型零件构建出含有四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平面模型,感受双联平行关系。并在课后小组讨论1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只有四种,它是如何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的?讨论2:根据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设想亲代如何复制DNA分子,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的?

4.典例分析,总结规律

老师:出示例12让学生计算,并让学生归纳DNA分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关规律。

1:从某个生物组织中提取DNA进行分析,其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该DNA分子的一条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24%是胞嘧啶,则与该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胞嘧啶分别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A

A 26%22%

B 24%28%

C 14%11%

D 11%14%

2有关双链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若一条链AT相等,则另一条链AT的数目也相等

B若一条链GC数目的2倍,则另一条链GC数目的0.5

C若一条链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相应碱基的比为2∶1∶4∶3

D 若一条链的C∶T=1∶2,则另一条链的C∶A=2∶1

学生:计算

老师:DNA分子结构相关的计算题的解题思路是:画简图。在两条链上将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碱基数量都标出来,然后再进行演算

学生:(1)规律1:一个双联DNA分子中A=TC=G,则A+G=T+C,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互补的恒等:互补的碱基之和比值在两条链以及整个DNA分子

中都相等

3)不补则倒: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所占比值在两条链中呈倒数关系。

4A+T/G+C在每个DNA分子中具有特异性。

课后作业

1.DNA分子中一个磷酸基团连接几个脱氧核糖?

2.DNA分子中一个脱氧连接几个磷酸基团?

3.DNA分子中两个相邻的含氮碱基之间由什么连接?

4.DNA分子中为什么胞嘧啶或者鸟嘌呤越多,分子越稳定?

5.DNA分子的稳定性与DNA分子结构的哪些特点有关?

(六)教学再度反思

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之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有效的思考和让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将微观的知识直观化,立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获取了知识,真正的实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率也有了特别大的提升。

结语

杜老师在《DNA分子结构》一节课的第一次新授课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发现从宏观实验现象到微观分子水平,学生知识形成断层现象,仅仅依靠一幅插图解释微观分子水平知识过于抽象,难理解,填鸭式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硬性记忆,令学生失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适合未来要与教学的发展要求。

杜老师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首先,充分利用科学探究历程,让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经历的错误以及借鉴他人的科学成果修正自己的观点的过程,锻炼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感悟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其次,利用DNA模型构建零件,让抽象的分子结构实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忆能力。

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多方面考虑课堂教学形式多元化,如何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最终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及社会责任感。

案例思考题

  1. 本案例导入方式属于哪种导入方式?适合于本案例的新授课还可以实用哪些导入方式?

  2. 在《DNA分子结构》第一次教学中,利用传统式教学方式教学学生会对抽象的分子结构产生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的现象,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如何选择教学策略?

  3. 案例中杜老师对《DNA分子结构》新授课第一次教学实践后,教学反思围绕着哪些内容展开的?这样的教学反思对下一步教学起着怎样的作用?

  4. 杜老师的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会带来哪些方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