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批重大项目完成推广情况
基地第一批重大项目获批六项:任爱君主持的“契丹部族文化通史”和“契丹考古学文化编年”两项,王惠德主持的“蒙古高原东南边缘畜牧经济起源与演变研究”;席永杰主持的“西辽河流域古代科技文明”,滕海键主持的“全新世大暖期西辽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及红山文化社会形态研究”,孙永刚主持的“西辽河流域考古时代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其中,后三项与红山文化相关。
经调研,上述课题均已于2012年以专著形式完成,并产生了系列中期相关研究成果,资金使用情况符合规划办和基地及学校相关规定,达到了预定的科研目标。期间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下一阶段如何开展研究积累了经验。
2.第二期建设以来的项目进展情况
基地第二批项目于2013年5月面向社会进行了公开招标,评审确定重点项目一项即《赤峰地区出土契丹文墓志铭研究》(张少珊主持);一般项目五项,即《辽代碑别字研究》(李俊义主持),《契丹辽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于晓娟主持);《中西文明起源理论与红山文化研究》(曹彩霞主持),《红山文化原始宗教形态研究》(杨福瑞主持),《苏秉琦先生关于辽河文明之红山文化学术思想英译研究》(郑笑然主持)。其中,后三项与红山文化相关。
经调研,上述后三项成果研究周期为一年半,现在均进入结项阶段,并产生了系列中期成果。《中西文明起源理论与红山文化研究》项目已基本完成了课题所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类工作。在整理过程中,对文明起源的理论问题进行了重点把握。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红山文化时期的祭祀遗址与两河流域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时期的神庙进行比较,深入探讨二者的异同,并正在进行相关论文的撰写工作。《红山文化原始宗教形态研究》项目组已完成系列论文的写作和发表:“红山文化原始宗教信仰体系研究”(《阴山学刊》第3期),“红山文化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赤峰学院学报特刊《红山学术》第1期),“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原因探析”(《赤峰学院学报》第5或6期)。《苏秉琦先生关于辽河文明之红山文化学术思想英译研究》项目组完成的成果有“红山文化英译现状与发展分析”(郑笑然),“浅谈红山文化词汇的翻译特点”(任振涛),“苏秉琦先生关于辽河文明之红山文化学术思想研究”(李明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