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在自然界中,学习不是人类特有的本领,但人类无疑是在我们目前所能知道的世界中学习能力最强的生物。
l 学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最至关重要的社会行为。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定义大致上两类:
l 一类把学习定义为是后天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知识的获取。
l 另一类把学习定义为学习是使主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恒久变化的过程。
l 我们认为,不仅强调获取知识,而且强调人获取知识以后所引起的行为变化。
二、学习什么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1、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首先是知道怎样探求知识、获得知识,现在的学习首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得的能力、方法和技巧。学会掌握知识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同时学会把应用知识于实践的手段。
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基础。
2、学会做事
注重人的整体能力的培养,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如今,祟尚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共识。能力靠培养锻炼,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自信。
3、学会共处
全球化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程度越来越高,时代要求我们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
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平等对话,学会互相交流,学会尊重与理解别人,学会合作与竞争,学会同情,学会倾听,学会说话,学会认识自己与发现他人,学会赞美他人,学会寻找共同的话题,学会宽容与忍耐,学会用和平和、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
学会共处,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
4、学会做人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会关心别人,学会珍爱自己,学会关爱大自然,学会健身和健心,学会自立和参与,学会承担责任,学会诚实与守信,学会审美。
三、学习的内容
大学的课程大体包括三类:
学科知识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知识的学习)
技术、技能类:如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与调查等。(智力技能的学习)
品德修养课: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四、学习的目的
1、做一个有“知识”的人
知识重要性和知识形态的多样性。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要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
第一,作为“专业人”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及其最新进展和动态。
第二,作为“文化人”而应该具备的知识。
第三,作为“社会人”为将来毕业后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而需要扩展的知识。
第四,为学习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工具性”知识。
2、做一个有“能力”的人
在大学期间应侧重通过培养和训练来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第一,与专业有关的能力。
第二,与(智商)有关的能力,如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第三,与(情商)有关的能力,如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等。
第四,与操作有关的能力,如动手能力。
第五,与发展有关的能力,如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五、怎样学习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英国达尔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目标与方法
一个失败的人,往往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目标(或者目标太多太大)。
好的方法意味着成功,即便没有上完大学也照样可以有一番大作为,世界具富比尔盖茨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大一在入学的狂欢中消失,大二在千辛万苦的挣扎中开始要收心学习,大三在彷徨的选择中迷失,大四毕业在混乱中完成。走入社会时茫然不知自己该怎么办,往哪里去。
(二)大学学习与中学的差别
新生刚入学时的感觉:在高中时,大学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进了大学后,天亮了,我们不知道该向何处去。
1、大学学习内容广、课程多、难度大
中学阶段,我们一般只学习十门左右的课程,而且主要讲授一般性的基础知识。
而大学里所开设课程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又由许多门课程综合而成。一般说来,大学四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在30--40门,每一个学期学习的课程都不相同,内容量大,因而学习任务远比中学重得多。
2、学习方式不同
在学习方式上,中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天,每一节课,老师都安排得非常具体,有的是频繁的作业和课堂提问,大量而紧凑的课堂教学。
在大学里,课堂讲授相对减少,自学时间大量增加。同时,大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大学有图书馆,有实验室,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科研活动。大学的教学计划还安排了大量的教学实验、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3、学习方法变化明显
在学习方法上,中学时期,老师教学生是“手拉手”领着教,老师安排得详细周到,不少同学养成了依赖老师,只会记忆和背诵的习惯。
而大学老师则是“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引着走”教,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时间要自己安排,逐渐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不采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提倡生动活泼地学习,提倡勤于思考。
4、教师讲课差异显著
大学教师讲课有以下特点:
一是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而且许多教师都使用多媒体授课,实现了授课手段多样化,授课进度比较快,一节课可能要讲授一章或过多的内容。
二是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
三是课堂讨论多,课外答疑少。
四是参考书目多,课外习题少。
5、大学学习的教学环境的变化
中学时期,我们有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座位,而且是小班授课,但是在大学里,每个班没有固定的属于自己独享的教室,有时1、2节课可能在这一栋楼的某个教室学习,但3、4节课又会到另一栋楼去听课,与自己一起上课的可能还会有不同专业的同学。
(三)更新目标,合理定位
有的同学进了大学后,定位不合理,想法很多,如考研、拿双学位、英语过六级、考各种证。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目标太多,脚踏几支船,容易使自己顾此失彼。
每一个同学都要清楚地认识到,确保自己本专业学习任务能够圆满完成是一切目标的根本与前提。
(四)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好的时间表可以对学习整体统筹,从而节约学习者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好的时间表可以将日常学习细节变成习惯,使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
1、长计划(学期学习计划)
规划在本学期内学习什么,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
长计划不可太具体,重点在学习上应该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准备解决的几个大问题。
2、短安排(周、日学习计划)
比如:安排在一周内应该阅读哪些课程的书籍,做哪些作业等等,
学会学习是现代学习的一种新观点,对大学生更是如此。
所谓学会学习,首先是科学学习。学习者要善于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方式,更要使自身的学习活动符合自己的个性。构造趋向于目标的步骤,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自如地开展学习,并能及时反馈,进行自我调控。
其次是主性自觉学习。在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形成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即不管是在学校还是走出校门,都能自主、自觉学习。因为,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