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学院诗词学会总结
时间:2015-05-14 00:00:00 来源: 作者:
赤峰学院诗词学会于1997年成立并同时创办会刊《紫塞吟坛》,至今已有十八年了。这十八年,我们始终坚持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一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地开展校园诗教活动。赤峰学院诗词学会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学院关工委的直接指导与关怀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李鸿翱老师、郭庆富老师、商景云老师等几位前辈们不辞劳苦、身体力行、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地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上级关工委的肯定,社会诗界朋友的赞誉,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李春林书记、贾国富院长对我们倍加关心、莅临文学院指导工作,我们又受到了鼓励和鞭策。下面将十几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工作回顾
一、建会办刊,稳定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原赤峰师专领导班子就提出了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并责成汉语言文学系负责着手筹建赤峰师专诗词教学创作研究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工作,于1997年香港回归祖的前夕,赤峰师专诗词教学创作研究会宣告成立,并同时编辑出版创刊号《迎庆与缅怀》。《迎庆与缅怀》以近300首诗词作品追缅了中华民族荣辱交萦的奋斗史,歌颂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从而奏响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创刊号发行2000册,从此揭开了校园诗教活动的序幕。会刊从第二期开始定名为《紫塞吟坛》,每半年一刊,到目前已坚持工作了十八个春秋,《紫塞吟坛》已出版27期,共发表诗词作品23000首。赤峰学院诗词学会主要为赤峰地区大中小学的广大青少年学习、创作、发表传统诗词作品,提供一个广阔天地。
二、凝神聚力,谋求飞跃
赤峰学院诗词学会自成立以来,在全体会员的不懈努力下,得以长足发展,社会影响日趋增大。学会会刊《紫塞吟坛》,在学会成立之初即已创刊。创刊宗旨,为有志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提供开展诗教活动的阵地,为有志于中华古典诗词创作的学生提供习作的园地,同时借此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美育德育教育和开展文学院特色性校园活动。本刊为半年刊,每年分5 月和11月两次出刊,现已出刊27期,印刷发行超过两万册。本刊作者及读者以我院师生为主,但随着毕业生走出校门坚持创作和学会横向联系增多,期刊影响早已超出校园而遍及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现已成为以赤峰学院为主体、以古诗词教育和创作为载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成为我学院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曾得到内蒙古自治区关工委、国家教育部关工委的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李鸿翱老师、郭庆富老师、商景云老师等几位前辈们的努力付出,归功于学会会员的积极工作,归功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2014年,学会的工作更上-层楼。《紫塞吟坛》的刊号已经成功申请为省级内部刊号,这是件可喜可贺的大事。还有一件喜事,贾国富院长积极争取,目前赤峰学院诗词学会有独立的办公活动场所一间,相应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还为咱们追加申请1万元经费,重新调整了赤峰学院诗词学会及《紫塞吟坛》编辑部的组织机构,又将赤峰学院诗词学会工作纳入到赤峰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现在高瑞民处长、王昌院长又强势回归,赤峰学院诗词学会的工作肯定会蒸蒸日上。
三、讲练并举,诗教兴文
校园诗教活动,需要办好诗刊,给广大诗词爱好者、习作者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发表作品的广阔园地。除此之外,我们认真组织好诗词创作专题讲座。二者相辅相成,并进齐驱。我们的体会是,办好讲座,是诗教的基础和前提;办好诗刊,是诗教的磨练和升华。十八年来,我们诗词学会先后在本院、市直机关和红山区、松山区、翁牛特旗、敖汉旗等旗县区十多所大中小学举办讲座20余次,听众达5000人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李鸿翱老师的精心求索、潜心研究、无私奉献,得益于商景云老师奔走道路、不辞劳苦、认真执着,文学院杨院长、胡文贵老师、刘晓慧老师更是兼职工作、披星戴月、默默工作。
四、领导重视,大力支持
原赤峰师专领导班子就提出了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并责成汉语言文学系负责着手筹建赤峰师专诗词教学创作研究会。贾院长向学院为我们争取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办公经费,我们应对贾院长的付出表示感谢。在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学校许诺配备但还未落实之间,李书记多次咨询诗词学会的若干事宜,从经费支持、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并通过院办孙友主任两次过问国资处,其关注和重视程度可以想见。凡此种种,都令我们非常感动,领导如此支持,我们没有理由和借口做不好我们的工作。
存在问题
我们的诗词学会创作坚持“两为”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三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位会员的共同努力下,成绩突出,但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诗词学会工作还缺乏活力、魄力、影响力;(仅搞讲座和出刊物还远远不够)
二是学习精神还应加强,校园内部诗词创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是会刊稿件征集还不够全面、主动,应以文学院为主,服务全校,影响内蒙,面向全国。
四是内引外联仍需狠下一番功夫。诗词学会应和诗词社一脉相承,再和赤峰各级各类诗词学会充分沟通协调,和兄弟院校之间广泛交流,与主管单位、学院学生、学院媒体、社会媒体等互通信息,取长补短,以求进步,进而宣传学院,宣传赤峰,增强影响力。
五是刊物栏目还可推陈出新,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目的。
六是《紫塞吟坛》主题还不够突出,特色还不够鲜明。应体现出文学院的办刊特色,亮出赤峰学院的品牌口碑。
七是办刊需和文学院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和学生活动紧密结合,和教学改革秉持同一方向。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大学语文都在走改革发展之路,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这类人才应该体现在以下为四个“强”:综合素质强,适应能力强,解决问题强,实践创新能力强
今后工作
一是抓组织,强领导。进一步优化扩充了《紫塞吟坛》的组织队伍。
二是抓宣传,扩影响。向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多请示,请他们关心、重视诗词文化的弘扬。
五是抓创作,出精品。要看准苗子,创造条件,做到有序,有效,有力,有为。
六是抓教师,建团队。全面开展诗教工作,组建了诗教讲师团。
七是抓讲座,促提高。
几点体会
第一,紧紧依靠学院的领导和支持,是诗词学会工作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二,坚持“两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是使我们的诗词创作充满活力、不断创新、提高质量的重要源泉。
第三,以德艺双馨为标准,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是保持学会旺盛生机的不竭动力。
第四,加强学习、研究和创作相结合,是提高诗词写作质量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