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无香品自高——记我校82届校友、昭乌达小学校长朱玉芬
来源:赤峰学院校友处 更新时间:2015-10-15 12:00:00 浏览:
 

 



     在人生的长河中,33年何其漫长,她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今日的教育巾帼,洒下了一路耕耘的汗水,留下了一路收获的欢歌;在人生的长河中,20年又可谓短暂,她艰苦创业,乾坤倒转,把两所社会声誉极差的学校铸造成全自治区乃至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学校。她就是赤峰市红山区昭乌达小学校长、我校中文系82届校友朱玉芬。
她是一位长于坚持的校长
在她功成名就之后,有许多业内人士希望能够探寻到她成功的秘诀,她总是微微一笑,用一个字简单地回应:干!若要再问,那就是两个字:“苦干!”她对“苦干”的诠释是:不怕苦,克万难,不成功,不罢休。说白了,她的“苦干”就是坚韧、坚持、决不放弃!
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她用33年的峥嵘岁月,铸就了她一生的坚韧和无悔。安心于一间教室,她如醉如痴地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立足于三尺讲台,她默默无闻,无欲无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课堂是她挥洒人生的舞台,教育就是她矢志不渝的皈依。为了辅导学生,她把自己的孩子久久放在一边;为了照顾生病的学生,她忍着病痛不吐半个字。常常是学生回家了,她才疲惫地从年过七旬的奶奶怀里接过自己的孩子。她暗下决心,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她的班级之所以成为最优秀的班级,没有秘诀,也没有金手指,只有对学生的大爱,只有决不放弃的坚韧和信念。看着一个个别人眼中的朽木被她点石成金,一个个淘气包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她收获着人生最多的幸福,她拥有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她享受了人生最大的快乐。
或许就是她“长于苦干”的特质,或许就是她决不放弃的秉性, 20年前,她从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教师成长为一名让众人期待的年轻校长。19959月,她被任命为红山区第三小学校长。当时这所学校仅仅有10个教学班,38名教师。年仅31岁的她,担当起了红山区第三小学校长的使命,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上级领导以军令如山之势,把一所教师没事就散发小报的问题学校,重重地压在了她的肩上,只送给她一句鼓励的话:“相信你一定能干好!”
这是一副何其沉重的担子,这是一张何其艰难的考卷!社会呼唤教育公平,人民期盼优质教育,每个家庭渴望孩子成才。然而一个没有名师、没有名气、问题极多的学校,如何赢得家长的青睐?如何得到社会的肯定?
“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她坚定不移地在全校教职工中牢牢地树立起这样的理念。为了无愧于家长的信任和托付,为了给每一个孩子创造健康成长需要的土壤和时空,一系列具有三小特点的举措应运而生。她首先推出的是“亲情教育”——使每一个孩子充分体验到教师父母般的关爱。通过对全校学生进行全面调查,对困难家庭的孩子、单亲的孩子、学习困难的孩子深入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孩子,定出不同的亲情计划,因人施教,全面施爱。其次,她推出的是养成教育——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让他们在这里学会自理和自律。在她的坚持和老师们的努力下,三小的学生学会了照顾自己和别人,学会了谦让与分担,学会了合作和共享。“工夫不负有心人!”三小终于赢得了家长极高的满意度,很多家长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三小来读书。
“全员辅导,不弃一个。”为了让三小的每个孩子不掉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她与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每一个领导干部和教师都“承包”35个孩子的学习,包括课堂学习、课下辅导、培优补差等等。这样的举措,让三小的每个孩子天天进步、爱上学习,成为三小教师的看家本领。有名的“学困生”成长为“三好生”,让家长头疼的“小皇帝”变成明事理懂礼仪的“乖乖虎”。孩子变得那么好,很多家长有说不完的感激之情。在她的带领下,红山区第三小学成为“全国德育先进校”“自治区先进集体”“赤峰市名校”。
她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校长
20089月,红山区校长全面调整,她再一次临危受命,来到昭乌达小学任校长。为何说是“临危受命”呢?因为昭乌达小学是一个问题极多的学校,仅在2008年上半年中竟然换了三任校长。社会声誉进入低谷。
昭乌达小学毗邻赤峰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实验小学,直线距离不足500米。昭乌达小学校园面积仅有5871平方米,当时教学楼建筑面积也只有3800多平方米。初来乍到的她如何踢开头三脚?怎样做才能让社会认可昭小?面临的危机是什么?如何借鉴成功学校的先进经验,打造昭小的特色?怎样满足昭乌达小区特别需要一所优质学校的社会需求?带着这些问题,她广泛听取意见,并根据学校当时的现状,提出了“打造红山区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制定了第一个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作为校长,她善于思考,尤其善于抓住契机,定期演讲,并以此来鼓舞人心,凝聚团队精神,激励大家主动思考学校发展大计,让学校和教师在思考中前行。6年来,她作了50多次演讲,这些演讲都是她思考的结晶。比如:家长会上的演讲、学期初会议上的演讲、教师过生日的演讲、教工心理疏导的演讲、团队精神的提升演讲、节日演讲、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等等,每次演讲都力求让广大教师听后心潮澎湃,干劲十足,产生内驱力。一路走来,这些演讲基本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为了能够让学校持续发展,她经过深入思考,多方研讨,群策群力,在昭乌达小学实施了“干部示范、队伍聚心、教师锻造、领路、校园优化、质量提升”六大工程。
她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精心设计,科学安排,融办学理念、师生智慧和高尚品位于一体,让每一块墙壁、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角落都渗透出平等、自信、执着、时尚的现代文化气息。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她基于“快乐自信教育”的文化理念,按照“文化立校”的办学思路,实施让校园成为温馨家园、生态公园、文化圣园和成长乐园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楼台巍然,亭阁美观,树木婆娑,绿草成茵,四季鲜花……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墙都富有灵气,校园环境体现出知识化、艺术化、人文化的倾向,呈现出以人为本、处处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气息。幽雅的环境,可以给师生们一片身体休憩与心灵栖息的净土。
尽管学校的要求更严了,标准更高了,老师们的工作量普遍大了,还没有一分钱的补助,但老师们没有埋怨,没有牢骚,有的只是快乐自信的工作感受,有的只是老师们取得成就后的幸福愉悦,有的只是传递正能量的精气神。一年后,在红山区政府督导检查中,昭小就获得了2009年“责任目标先进学校”称号。201011,教育局在昭小召开了教育改革现场会,2011年又在昭小召开了全区社团活动现场会,肯定并推广了昭小教育教学经验。望着老师们舒展的笑脸,她颇有感触地说:“老师们希望领导带着干,盼着把学校得更好啊!这普通的干部教师,才是昭小发展的主体,更是昭小依托的全部啊!只有真正地读懂他们,学校才能不断发展。
天道酬勤。一个榜上无名的薄弱学校,6年时间,一跃而成为荣获40多项耀眼光环的学校。2012年她获得了“全国特色学校先进工作者”的荣誉,2014年,学校被评为自治区先进集体。
她是一位精于合作的校长
一个校长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让一所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因此,善于思考的她,深谙合作的精髓,懂得团队建设的真谛。在学校管理上,她用“狼文化”进行教师团队建设,用“雁阵文化”进行班子建设,用“家文化”凝聚团队精神,用“课程文华”进行学校品建设。名师工程”“教改会客厅”“教师发展中心等,一个又一个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新举措在昭小校园扎根、开花、结果。她的理想是打造享誉省内外的专家型教师,她要搭建更大更好的舞台,让每个教师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感。她要求每个昭小教师制定三年个人发展规划,努力拥有自己的金名片,鼓励教师自觉主动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鲜明特点。从任校长的第一天起,除了参加上级部门的重要会议,她坚持进课堂听课评课,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与参赛教师一起磨课。全校教师的课她听了无数遍,每一个教师的特点风格她都了如指掌,每次听课后她都要和教师交流,鼓励优点,督促改进。老师们经常主动地邀请她听课评课,谁都不忍心也不能辜负她。在连续6年的不懈努力之下,昭小教师队伍茁壮成长起来,赤峰市、自治区各级名师和优秀教师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过去榜上无名的昭小教师,英姿飒爽地昂然走出了内蒙,走向了全国。
提高教学质量的阵地在课堂,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为了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她带着同事们从课堂出发,走出去,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上海、江苏、广州、山东、北京、大连等教育发达地区都留下了昭小教师的足迹。她和她的老师们走遍四方南北,博采众家之长,务求独树一帜。昭小人还明白,光走出去是不够的,还必须请进来,在学习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昭小人殚精竭虑地努力之下,终于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快乐有效五高理想课堂教学模式”。在2015全国名校同课异构观摩活动中,昭小的孙晶副校长与天津赫赫有名的小语界专家李卫东同课异构,受到高度好评。盖新芝等教师到山东、安徽展示观摩课,均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解放了,教师成长了,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学校发展日新月异,昭小教师无数次意气风发地登上全国新课改的舞台。
为了培育质朴大气、内涵丰厚的优秀校园文化,成就每个学生的本色人生,她旗帜鲜明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坚决遏制加班加点、海量作业和任意调换课程表等违规办学行为,把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权利放手交给学生和社会,以“我最喜爱的班主任(教师)评选”“争做教书育人楷模”“‘我是教师’师德演讲”“教师每月一乐”等扎实有效的系列活动,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改进和升华。为了让孩子们享受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她克服一切困难,创造条件,开设了47门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给予每一个孩子自主发展、创新实践的自由舞台。很多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十佳少年,学生各类作品频频获奖,获得全国青少年各类竞赛的学生每年都有几十人。
她是一位富于真情的校长
在昭小校园里,有人喊她校长,有人喊她大姐,有人喊她“朱姨”。 六年来,她和他们肝胆相照,同甘共苦,是当之无愧的昭小“大姐”。
人人都说她治校有方,但她总说治校如治家。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不治而治才是最高境界。在她心里,教师和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师是她的宝贝,她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家人。教师有急事难事,她跑前跑后,为他们排忧解难。教师过生日,她准时送去鲜花、蛋糕和真诚祝福。教师结婚、生子、孩子考学,她亲自到场祝贺。教师家属患病,她第一时间探访慰问。她协调资金,将学校160平米的露台改建成为教师高标准活动场。配备各种活动器材,供教师们锻炼身体。每到这时,她就不再是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校长,而是他们的“好姨娘”“好哥们”“好姐妹”。
看起来,她是一个玲珑精致、感情丰富的小女人,干起工作来可是大气磅礴、铁面无私的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新建学校教学楼,为学校多方筹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筹建开放式教师阅览室一个,开放式学生阅览室3个,拥有图书近3万册。学校处处为教师考虑,为教师订书,开展师生图书漂流。
她是性情中人,她也是一个感情细腻的女人。她爱她的家人,她同样爱她的学校,爱她的师生。她把学校当作一个“大家庭”来管理,让亲情充盈在每一个师生的胸间,让温情流淌在昭小的每一个角落。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没有止境,没有终点,在她心中,教育是奠基未来的神圣事业。真水无香。这是一个女人永远没有结束的故事。
  校友寄语:三十三年弹指一挥间,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母校、师长的谆谆教导、同窗间的依依深情时常出现在脑海里,看到母校不断的发展壮大,心里十分自豪,衷心祝愿母校越办越出色,为地方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版权所有:赤峰学院校友会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迎宾路1号  邮编:0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