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草原来……——记我校93届校友、著名导演赵京生
来源:赤峰学院校友处 更新时间:2015-10-13 12:00:00 浏览:
 

 
      2009101晚,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作为执行导演的赵京生站在国旗下,心潮澎湃。这是整个天安门广场的中心,也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中心。国旗就在天上飘扬,而4028名解放军战士和4028颗发光树组成的“光立方”,则围绕在他的四周。在这里,他将导演一个国庆节最具创意的节目,引领13亿颗中国心,在伟大祖国的天地之间飞翔。
在他心中,一首《赞歌》默默地响起——“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
豪情与歌声一共升起,像国旗一样在天上飘扬。这个在蒙古草原上唱着《赞歌》长大的汉子,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已经站在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自信与骄傲。
 
草原赞歌 传遍四海
当赵京生第一次听到那首《赞歌》时,他还在母亲的肚子里,辗转于草原与沙漠之间。他的母亲名叫陶娅,是中国第一代乌兰牧旗队员,曾经受到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在内蒙古博物馆,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周总理与陶娅亲切握手的大幅照片。陶娅从未忘记,自己是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即使在怀孕五、六个月时,仍然奋战在第一线。有一次,她和队员们在沙漠中迷了路,饿着肚子、顶着风沙,渡过了两天三夜,幸亏遇到了一个蒙古老汉,才顺利脱险……
也许,这就是天意。赵京生还没有出生,上天就安排他接受草原与沙漠哺育与磨炼。稍长,又安排了近乎残酷的专业训练,让他在漫天的风雪与狂沙中冲刺体能的极限,在没日没夜的文化课程之中熏陶艺术的灵感,最后,终于帮助他洗去了凡俗的杂质,成长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工作者,传承了乌兰牧骑的文化血缘。带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1991年,赵京生进入赤峰艺校进行专业学习。但是,一个真正的骑兵,不会只在一片草原上驰骋。于是,他跨上艺术的战马,从草原出发,奔向了祖国的心脏,奔向了北京,奔向了天安门。1993年从艺校毕业后,又跨入北京舞蹈学院深造。
六年后,他刚刚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便和同学们一起打造了一部经典的舞剧《情仇孽怨》,引起轰动。此后,这部作品便成为了自己的母校、这所亚洲舞蹈最高学府的教学节目。没过多久,他又走上了天坛,担任北京奥运会会徽揭标仪式的执行导演,像将军一样,指挥着天坛四周的千军万马,
天坛,那是一个祭天、祭祖的圣殿。列祖列宗在天上看着,全世界在看着,草原上的父老乡亲们都在看着!
“我行吗?”
在祈年殿里,对着看不见的神灵,他自问自答:
“我行!”
15天的外场排练,他每天跑上跑下的路程长达25公里以上;从指挥中心,到天坛的最高处,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也不知第几天,他手上起了个泡儿,伸手一拽,一层皮从手指尖揭到了胳膊上……无数的汗水、泪水与鲜血,终于换来了巨大的成功。那天晚上,天坛的天空礼花绽放,在美纶美焕的艺术表演中,全国人民见证了一个伟大的时刻。一个电话突然打来:
“刚才电视直播,字幕上有执行导演赵京生的名字!”
那是从家乡打来的电话。草原上的父老乡亲,为他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那一声声问候,仿佛在告诉他:
“孩子,你创造的是永恒!”
此后,一个又一个的艺术精品,在他的手中诞生;一个又一个的永恒,在他的手中载入史册。20088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导演了精彩的《梦想》篇章:一个蓝色的星球从鸟巢下面缓缓升起,无数飞人在星球上自由奔跑,2000多个不同肤色的笑脸从四面八方向星球涌来,汇成了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星球的顶端,刘欢与莎拉·布莱曼深情歌唱:
“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
辽阔的草原,孕育辽阔的胸怀;伟大的山河,培养伟大的赤子。在那一刻,赵京生,一个乌兰牧骑的儿子,一个从草原走向天安门的汉子,把中国人的辽阔与伟大传递到了全世界。
 
感恩故土 赤子情怀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总导演张艺谋对《梦想》篇章特别赞赏。在赵京生的一本纪念册上,他写下了一行字:
2008年,北京奥运会,感谢赵京生!”
那是张艺谋的唯一一个亲笔感谢,在开幕式所有导演里,没有第二个人获得这样的赞誉和肯定。
不仅张艺谋感谢他,全国人民也都会感谢他,但他又应该感谢谁呢?当然是草原,是母校,是父老乡亲,是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2002年开始,赵京生导演就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艺术作品,如央视“心连心”晚会、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举办的中法文化年开幕式《多彩中华》,大型山水神话实景歌舞剧《山水·盛典》、大型情景音画剧《延安颂》等,其中,2013年宁夏春节联欢晚会《和谐富裕新宁夏》还获得了全国春晚评比一等奖。他获得得了很多的奖项与赞誉,但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拥有的一切,首先来自于草原,那一片令他魂牵梦萦的故乡。每一年,他都想尽办法,为家乡做点什么。
2007年,他为家乡创作了一部音乐剧:《寻找歌王》。剧中,一个海外的游子,蒙古族的后裔,在父亲的遗物,一盒陈旧的磁带里,听到了一个蒙古歌王的歌声。然后,飘洋过海,回到草原,走上了寻找歌王旅程……剧中的主角,不是他,但又是他。那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后裔在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那是一个漂泊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最虔诚的感恩与崇拜。
2008年,他导演了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节暨第三届红山文化节开幕式;此后,马不停蹄地创作了草原绿化三部曲——《绿之魂》、《奈曼婚礼》和《那一片绿》。草原上,他挚爱的父老乡亲们日复一日地与风沙搏斗。他没有机会走到第一线,和他们一起奋斗,只能把他们的事迹搬上舞台,谱成一曲新的草原《赞歌》,把他们的精神从草原带到天安门,传到四面八方……
纯真、善良、朴实、厚重,天然不雕饰,这是蒙古草原赋予赵京生的独特个性。2012年,这样的精神与个性,飞越三千多公里,到达了海南鹦哥岭,酿成了一部足以青史留名的话剧作品:《执着》。
那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群大学生毕业后,自建科研团队,到海南省鹦哥岭展开科研和生态保护工作;十年时间,扎根原始森林,不食人间烟火,发现了亿万年前的植物,震惊了联合国、党中央和全世界……
2013年,《执着》在人民大会堂连演四场,场场沸腾!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以及专家、学者和社会各届一致高度评价。此后,全国巡演,也是场场爆满,轰动一时!
2013年,赵京生把《执着》改编成了歌舞剧,一举摘取了两项中国艺术界的政府最高奖——“文华导演奖”和“文华剧目奖”。但是,每当谈到这部作品时,他却总是谦虚地说:
“是他们的精神洗礼了我……”
草原,是我们的胸襟;山川,是我们的脊梁;蓝天白云,是我们的理想。从蒙古的草原到海南的森林,赵京生看到,无数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正在以饱满的激情和不屈的意志,谱写着一曲中国精神的《赞歌》。他唯一能够做到的,只能是他们一个又一个地请上舞台,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的正能量。
每一年国庆,赵京生都会带着孩子,来到天安门的国旗杆下,站在自己曾经创造了奇迹的地方,回首往事,畅想未来。2014年国庆65周年很快就要到了。他一直期待着,能够还有机会,再一次站到这个祖国心脏的中心点上,在那首荡气回肠的《赞歌》之中,创造一个新的奇迹!
在谈及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时,赵京生动情地说,是母校的悉心培养和师长们的谆谆教导使得自己能够得以在艺术创作这片天空中展翅翱翔。希望母校在应用型综合大学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远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实现办学水平、办学层次更大的突破!
 
版权所有:赤峰学院校友会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迎宾路1号  邮编:0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