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芬,1982年毕业于昭盟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阿鲁科尔沁旗乌兰哈达中学、喀喇沁旗广播局、喀喇沁旗报社工作,现在赤峰市广播电视台任新闻研究室主任,赤峰市著名女作家。她是一个言语不多,但愿意用笔表达心声的人。
记者是她的职业。从1984年初开始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记者生涯,她从未有过跳槽的打算,因为用心去体味每一个被采访的人、每一桩被采访的事,都会让她从中得到收获,她被感动着,激奋着。从她所采访的人中,她体会到了真诚、真情与真爱;从她所采访的人中,她体会到了纯真、质朴与敦厚。她笔下的那些人,大都是平凡的人,他们做着平凡的事,教师、警察、农民……她喜欢他们,愿意写他们,当她走进他们时,麦浪起伏、菜花吐香的沉沉黑土和岁月里静穆如画的村庄给了她美好的心境;当她面对他们时,心中便有说不出的平和、超脱和愉悦。采访、写作,写作、采访,承载着她生命灵性的空间,这让她保持了内心的纯洁和静谧。
天道酬勤,30年的新闻创作之路尽管艰辛,但她始终努力坚持,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她采制的稿件屡次获国家和自治区级奖励,其中获国际大奖一次,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次,获内蒙古新闻奖和内蒙古广播影视(政府)奖一等奖六次;《沙漠人家》获第43届亚太广播联盟专题节目大奖,填补了内蒙古广播电视行业该奖项的空白;新闻专题《沙漠里飞出绿色的歌》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填补了赤峰市广播电视行业该奖项的空白;新闻专题《山村响起古乐声》、《一个人的长征》、《柳绿沙海》、《用希望照亮生命》先后获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第十八届和第二十一届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通讯《他们走向希望》分别获内蒙古自治区好新闻一等奖和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2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林业好新闻一等奖;录音报道《古鲁板蒿乡农民掀起向土地投工投劳热潮》、新闻专稿《山乡鸿雁》获内蒙古广播影视(政府奖)一等奖;录音报道《绿色通道连民心》、新闻专题《科技青年当掌门》、《大漠深处播绿人》、《古乐声声》等获内蒙古广播影视(政府奖)二等奖;《那片美丽的湖》、《大地丰碑》获全区“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征文优秀作品奖。她创作的一些稿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牌栏目里播出,如新闻专稿《沙漠人家》、《古乐声声》、《柳绿沙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中国之声十佳栏目“人物春秋”中播出,《龙头企业带动地方经济腾飞》在中央电台名牌栏目《新闻纵横》里播出,专稿《绿色西梁山》、《古稀老人挖掘整理寺庙乐曲》在国际台中播出。出版人物特写集《生命流真》。
文学是她的生命。那年,她在一个小镇工作,母亲去看她,母亲走时是清晨,她把母亲送到大门口,望着晨曦中母亲的身影,有泪盈眶,似有话要说,却无法说。于是,她把父母带给她的感动倾注于文字,写了《不老的园》,那是她的第一篇散文。
缘于一种感动而拿起笔。孩提时,懵懂纯真刻骨铭心,长大成人之后,困惑怅惘盈心。频频回首,抚摸岁月,触摸生活,她用真纯与真诚进行着一种自语性的写作,诉说心事,释放情绪。那些文字于她来说,寂寞时是倾洒于人生的清辉,枯燥时是滴进情感的晨露,暗淡时是阳光点燃的花朵……是一时的天籁,是生命的养料。于她而言,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如文字那样能把生命的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至今她创作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近百万字,出版散文集《无边的早晨》,散文作品《牵挂》、《缘分》、《那片美丽的湖》、《那年的树荫》等曾在赤峰市、自治区和国家级散文大赛中获奖。
校友寄语:感谢母校及师长们教给我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让我收获事业和创作的成功果实,实现当初的人生理想。希望母校在区域性应用型本科综合大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